《孩子的宇宙》是日本临床心理学者、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书,已经成为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几十年过去了,今天读起来仍然有振聋发聩之感。
小时候看过《圣斗士》的朋友肯定对“小宇宙”的概念不陌生。“小宇宙”就是圣斗士们身体内部存在的潜在力量,如果小宇宙爆发,圣斗士就能迸发出超常的战斗力。河合隼雄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描述孩子的内在时也用了“宇宙”的概念,那是孩子们宽广而深奥的内心世界,是孩子们成长的力量源泉,从潜在力量的角度上来看,与圣斗士的“小宇宙”有异曲同工之妙。
河合隼雄先生在前言里大声疾呼成人们应该敬畏孩子的宇宙,不要着急让孩子长大而歪曲甚至破坏他们的宇宙。如果孩子的宇宙是被成人以“教育”、“指导”、“善意”的名义破坏掉的,简直更让人无法接受。同时,作者带着伤感地想到,所谓长大成人,就是孩子们将如此精彩的宇宙逐渐忘记的过程吧,其实成人内心中也有宇宙,但常常被眼前的现实所遮蔽,甚至当偶然被发觉其存在的时候,人们还会感到出乎意料的恐怖和不安。
河合隼雄先生在前言中说,孩子的宇宙太过宽广,他不知道能谈到何种深度,也不知道能在多大程度上展开值得信服的论述。他实在是过谦了,这部著作非常精彩,值得一读再读。
书中分了七个小节,标题分别是: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作者主要通过文学作品和临床案例展开论述,语言诚挚朴实,特别能引起读者共鸣。
我家孩子小还不会说话,我暂时还无法将这本书应用到实践。恰好前两天一个同事聊天时说,上初中的女儿有一天对她说: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幸福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女儿的话把她吓得够呛,不明白不缺少家人宠爱的花季少女为什么会冒出这样的话来。我赶紧去翻了翻这本书中“孩子与死亡”一节,心中踏实了许多。心想,如果女儿以后跟我说起这些话题,我肯定能坦然地和她讨论,不会不知所措无以应答。河合隼雄先生说,大人常常以为孩子离死亡很遥远,但是孩子是会对死亡意想不到地进行思考的,而且其中还蕴藏着令大人目瞪口呆的智慧。死亡是非常重大的,不是通过大人的安排就能让孩子避开这个话题的,和孩子坦然地交流这个问题,能帮助孩子不断成长下去。
其实,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也促使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对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父母都有很大帮助。看完这本书,你会真心地感叹,成人真的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孩子反而是成人的老师,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心理学名词——自我同一性。百度词条的解释是这样的:“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看起来有点复杂,云里雾里。河合隼雄先生在他的书里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他说这是一个奇特的词,“我就是我”这句话并不那么简单,如果你把自我建立在职业、身份以及与之关联的人物等外在的基础上,当有一天这些外在基础不存在或不再与你有关系的时候,你的自我同一性就会立即崩溃。这一解释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有点明白了一直以来内心纠结和不快乐的原因了,也似乎知道以后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这是我在阅读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书中提到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亲子共读的书目:
1.孩子与家人
《雷蒙娜和妈妈》,《天使雕像》(又名克劳蒂的秘密),《两个小洛特》
2.孩子与秘密
《秘密花园》,《玛丽安的梦》、《长着驴耳朵的国王》
3.孩子与动物
《幻想的小狗》
4.孩子与时空
《纳尼亚传奇》,《汤姆的午夜花园》(又名《大座钟的秘密》),《时间旅行者》,《毛毛》(又名《灰先生》),《阿信坐在云彩上》
5.孩子与老人
《公子哥儿》,《忠诚的约翰尼斯》(格林童话),《乔康达夫人的肖像》,《原野之声》
6.孩子与死亡
《克服死亡》,《孩子的邻居》,《禁忌的游戏》(电影),《少年期的心灵》,《那时候的弗雷德里希》
7.孩子与异性
《再见我的哥哥》,《是谁杀了你》
金句摘抄:
1.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
2.我忽然想到,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这样一来,人生似乎太过凄凉了。
3.人这种生物,为了完成心灵的真正成熟,必须体验一下受到否定评价、憎恶、愤怒、悲哀等感情。就是在体验这种情形的过程中,作为无法隔断的人际关系,家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大人的共鸣过少,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纽带也许会被斩断。
4.在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中,其实蕴含着非常重大意义。忙碌的父母随口回答一句,就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在和孩子的对话中绝不能掉以轻心。
5.孩子再小,也想在家庭里拼命主张自己也能顶一个人。
6.当人的感情猛然朝着某个方向流动时,如果想要阻止它,有时反而可能会助长这种感情的爆发;而置之不理的话,有时也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对方感情的流向,寻找合适的逆转机会。
7.秘密的存在会支撑起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百度: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8.女性应该待在家里,或应该外出工作,这种单纯的一般原则并不需要树立,倒不如说重要的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以及怎样面对生活。
9.想要了解孩子的宇宙,就是去了解大人的宇宙。或者也可以说,作为变革者的孩子,就居住在大人内部。
10.“只有我才知道的秘密”并不依赖别人的存在,可以说是支撑自我同一性的绝佳事物。……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的一面。……自我同一性本来是只有自己拥有的,却必须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中。
11.(很多可笑的理论)只要是从教育从业者等身份的人嘴里说出来的,马上就会通行无阻。这就是关于教育之于孩子的可怕之处。多数情况下,孩子处于无法抗辩的立场。考虑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不应该再轻易地下结论。
12.(关于母子分离)自立这件事是很难的,而在这之前必须体会相当程度的一体感。如果程度不够,在分离的时候心里还有遗憾,就无法成功地自立。但如果过度沉浸在一体感中,自立能力也会变弱,这也是非常容易想象的。
13.自立并不是与母亲毫无关系,而是与母亲之间形成全新的关系。
14.人无论处在怎样的优越环境中,都有不得不体会排斥感和孤独感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人类这一存在必然具有的东西。……在走向自立的过程中,必然会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存在,因而,无论周围人多么好,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排斥感和孤独感。
15.在学校成绩突然变差,或者本来喋喋不休,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了。这种情况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担心的,但这却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我把它称为成长过程中的“隧道”或“蛹”的状态。在豁然开朗之前,必须要经过“隧道”。……这时,父母作为起到“蛹”的外壳作用的东西,应该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在一旁守护着孩子,耐心地等待着,就会有新的发展。
16.在无常的现实世界背后,其实另有一个超时空的世界,知道了这一点,人们就可以真正放下心来。……大人们经常说“忙”,这也许是为了避免对这个世界感到无常,而逃避到忙碌中去。
17.一位少女要长大成人,必须经历“少女之死”。……少女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经历的“自我封闭期”有其危险性。
18.此侧的世界是由彼侧的世界所支撑的。……此侧世界是“技术性世界”,彼侧世界是“超越性世界”,现代教育的盲点之一,就是热衷于传授并让孩子掌握技术,而忘却了超越性世界的存在。……但是,如果一味被超越性世界所吸引,有可能会发生几乎可以令人丧命的危险。
19.通往彼侧世界的“通道”,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扩大解释。……要带着爱去接触孩子,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反对。但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拥有注入这爱的“通道”。……焦急的人、慌张的人是看不见“通道”的。……只要用温暖的目光守护孩子,通道就会从灵魂那里打开。
20.也可以说彼侧世界与此侧世界是一样的,只是由于我们不同的态度,它们才呈现不同的样子。
21.青春期是“蛹”的时期,在青春期即将到来的时候,作为毛虫,可以说已经迎来了晚年。
22.在“性”的冲动开始萌发,并在与之交战的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之前,孩子已经达到了作为孩子的“完善”。我觉得,作为孩子,体验到这种高度的完善,并预感到这种完善早晚会被打破会玷污,因而为了保护这种完善而自杀,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23.无论什么宗教,与人类的世俗社会共存并被组织化,都是非常可怕的。
24.当孩子心中开始出现自立的动向时,无论妈妈多么好,孩子都会产生疏远的感情。
25.为了不断成长,人必须体验爱憎两种感情。
26.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无论如何都需要关注自己和喜欢的人以外的东西。当发觉这一点的时候,爱情的苦恼就产生了。只有通过这种苦恼,人才可以得到锻造,才能成长。没有痛苦的爱情,并没有多大意义。
27.没有反抗权威的勇气,就想要与异性相遇,未免也想得太美了。
28.仅就发生性关系这一点来说,每种动物都可以发生,的确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在其中找出意义,就是人类的特征所在。
29.对异性的接近,是对世界的接近。只有想要认真地去做这件事,它才会要求完成其他更多任务。尝试接近异性的人,必须在每个阶段逐一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是一条出乎意料的漫长的路。
30.灵魂的扼杀不可能通过制度和法律来防止,只能依靠每个人深厚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