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及其他
1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还是八月下旬上的,然后就放了一周的假,今天上第二课时,基本上结束了本课的教学。课件做了,但是比较凌乱。内容讲了,但是浮于表面。何故?未精心备课。以前上这篇课文,是模仿南有樛木讲师的需要层次理论,效果一般,这次用常规教法——也是为了省事。即便换了教法,教学效果也还是一般。我和学生,都停于表面,什么沙皇,什么保守,却并未把小说中的人物与自身生命建立关联,更不用说打通。
有人说,读小说,就该把自己的生命全息地卷入,本学期尝试着让学生去写作,去表达。学完《归去来兮辞》,让他们写对陶渊明的理解;学完《滕王阁序》,让他们写王勃;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他们结合林冲写写自己;可是,很多学生在用他们的杀手锏——抄,根本没有自己任何的思考。《装在套里的人》上完,准备让他们思考自己身上、心里的套子,以及如何面对,有几人去思考,去审视自己呢?不说学生,我自己是否做到以身作则呢?想做到,我也得和他们一样去思考、去写。以前,也曾决定,让学生写什么,我自己先写好,做好表率,可惜的是,一直仅仅停留于想。
南明网师有一学期的课程内容是解读契诃夫和欧亨利的小说,如何阅读、理解小说,讲师提供了许多方法,我还记得什么?还不把当时的授课记录拿过来复习复习?只是打印并收藏授课记录,而不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思维,究竟有何意义?它们只是一堆死物,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所以,这学期的网师课程学习,不再打印,只复习并亲手作笔记。任何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化为自己的,才是有意义的。
下一篇是自读课文《边城》(节选),还是比较喜欢本土文学作品,虽然这篇小说是自读课文,但还是想精讲。想让学生们把握阅读方法,更想激发学生阅读《边城》及其他小说的兴趣。就我自己而言,钟爱母语,因而更喜欢本土小说。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如此。沈从文,我是喜欢的作家之一,大学期间读了他大部分的作品,十分喜爱。借着教这篇课文的契机,打算把《边城》全文再读一遍,重温其美。
2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两个班授课内容相同,我的授课状态却不同。在一班,充满激情。在十四班,没劲。为何?一班大多数同学在听课,在记笔记,在回应。十四班呢?只有几个人发声,有的趴在那里睡觉,有几个没交小作文罚站还在那聊天,如何有激情?十四班美其名曰实验班,其实比高一下学期代课的二班,好不到哪里去了。且不论学生如何,我自己呢?两节课下来,感觉自己最严重的还是老问题——控制欲太强。问了一些问题,但是不点名回答,几个学生有点声音即可,而且有的学生说的角度其实非常好,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我仍然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我预设的。这是可惜处,也是可恨处。对己对生都有害无益。今天在高三讲病句时,说到“满堂灌”,当时就在反思自己确实如此。不敢放手,不信任学生,低估学生。或许正是如此,一年过去,学生们并未有多大进步,因为一直都是我在说,而且不甚生动。
新的学期,把课堂还给学生吧。从明天开始,试着改变,相信学生要比我所以为的出色。期望一段时间后,得以改变目前的授课方式,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让自己与学生都能够享受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