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关中地区有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着旧),过年了,舅舅要给外甥买一个新灯笼。无论是多穷的人家,年礼可以没有,但外甥的灯没有是不行的,这叫娘家人给闺女“抬点儿”,婆家也会怪这个理儿。
长安自古帝王都,民风纯朴厚重,礼仪繁缛讲究,关中地区的民俗自然受到皇家习俗的影响。一般正月初四开始,娘家开始给出门的姑娘追节,过去用手提、担子挑各式灯笼;现在自行车、汽车、摩托车挂着灯笼,平添了许多节日的欢乐。
每年正月初七,我们兄弟姐妹要给远嫁给兴平豆马村的小姑拜年追节,上午十年多在豆马村遇见一对中午夫妻给女儿送灯笼引起注意,随打招呼拍照,记录下这一厚重的民俗。夫妻俩就一个女儿,自然就只能他们亲自给姑娘送灯笼;他们也比较现代,没有开摩托,也没有骑自行车来,而是驾车送灯笼,他们从车上拿出四个大一点的宫灯、两个小一点的灯笼,还有两个小纸灯笼,夫妻俩极为小心的把没一盏灯点着,女婿和亲家一家人早早等着接灯,个个乐的合不拢嘴,男主人告诉,今年是女儿结婚的第一年,也赶上添孙子,一定要早送,送宫灯,寄望女儿和女婿过的红红火火,祝愿外孙健康;娘家还会送两根甘蔗,期盼女儿的生活就像甘蔗节节甜。
习俗讲究,舅家给外甥送灯,寄希望于外甥平安健康、百病全无、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灯笼代表了喜庆、红火和祥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现如今,物质文明不断丰富多彩,加之住家属楼、居高层,孩童们的活动空间在缩小,过年时节打灯笼的少了,纸糊的灯笼也被各种新颖造型的玻璃、塑料灯笼取代,蜡烛也换成了电池灯泡,昔时少儿过年打灯笼的传统习俗慢慢成为人们的记忆或传说,成为历史。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在城市,打灯笼的习俗将成为人们的追忆和民谣。
古老的关中民间习俗-----孩子12岁的完灯礼
说起完灯,估计不是陕西人大多数都不知,完灯也叫全灯,完灯是关中一带古老的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这里的孩子长到12岁,不管贫富,家里都要给孩子举行隆重的完灯仪式,标志着孩子由童年进入少年时期,在这之前,孩子自出生起,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前都由外婆家给孩子送一个灯笼,而能担此光荣艰巨伟大任务的,也非舅舅家莫属了,当然舅舅越多灯也就越多啦,舅舅送灯要一直送到孩子年满12岁为止,中间是绝对不能空灯的,孩子满12岁这年,孩子家庭要给孩子举行隆重的盛大的完灯仪式来感谢孩子舅舅家,主家也会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仪式,当然,舅舅家一定是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邀请对象了,孩子的家庭会非常重视,舅舅也会按照当地习俗,给孩子最后再送一年灯,因为孩子大了,一般就不送灯笼了,多数人会给孩子送手电台灯之类的,比较实用,现在多数人还会另送孩子一辆自行车或者一台电脑,孩子家庭也会按照当地习俗给舅舅家回赠礼物以表谢意,完灯仪式举行完以后,舅舅的送灯任务也就圆满结束,方可退休,送灯、完灯也就到此终止,所以称为“完灯礼”,以前举行完灯礼时只有孩子和外婆舅舅家的主要亲戚来参加,而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公开的社交活动,同事、朋友、同学、熟人能通知到的一个不落,能够到场参加的朋友当然也不能空手而来,需要献上一份心意一份礼金以表心意。
我想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来历,可能就和这习俗有关吧。
从正月初八开始,婆家要给未过门的媳妇送灯,表示婆家对未来儿媳的关系和期望;舅舅要给外甥送灯,一直要送到十二岁,最后一年的送灯叫做“完灯”表示舅家对外甥的亲情和关爱。在送灯的礼俗中,“躲灯”十分有趣,新媳妇嫁过来的第一个元宵节,既不在婆家过,又不回去娘家,而是要到丈夫的舅家或姑家住上几天,一般是正月十二去,正月十六返回,这就叫“躲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一般从正月十四开始,十六结束,是花灯游赏的高潮。灯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内悬天灯,门上挂门灯,住在楼房里的人家,要挂阳台灯。孩子们则成群结队挑灯走街串巷,戏耍“游灯”,而大人们提上火罐灯、到坟上“祖茔挂灯”祭拜祖先。白天热闹的灯市,红红火火,繁花似锦;晚上万家灯火,晶莹闪烁,尤其是县城条条街道掌灯挂彩,爆竹声声,一派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