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一则帖子火了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奥数围棋轮滑口语成绩样样优秀,却说:父母不配拥有他这么优秀的儿子!
帖子一出,顿时引发热议,有人喷小孩不知孝顺父母,有人说小孩说的很有道理,有人说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对,有人喷当前功利教育……各种观点,众说纷纭。
那么,说父母不配自己,这个孩子到底是在表达什么?
现在,我想更深入地挖掘一下这背后的心理因素,分析一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下面是我的四个方面:
一、孩子说父母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车,同学有iPhone7,而自己只有儿童手表。如果坐上豪车,用上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二、妈妈总是做好吃的,爸爸在朋友圈晒他的成绩,晒他吃饭的照片,这些是爱吗?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不受尊重?
三、“父母不容易,你要争气,你要听话……”这些话有什么问题?
四、到底怎样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一、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小孩的几个观点:
1.父母穷,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只能戴儿童手表,坐的是十几万元的日本车,而自己的同学用的是iPhone 7。
2.父母不该生二胎,因为生二胎需要投入许多,父母连他一个人都不能满足,再生一个是不负责任、自私的行为。
3.父母个子不高,所以自己要锻炼身体长高个,要出国留学,要锻炼大脑,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看上去这个小孩是有点早熟,眼光也很长远,他看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并给自己的未来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规划。
但是,他家真的穷吗?未必,奥数班,围棋班,轮滑班,口语班,这些都需要花钱。相信很多家长同感,现在孩子的培训班都挺贵,而且孩子还不是一个培训班,前几天不是有人感叹吗?现在没有3万都过不好孩子的暑假。在学校,他看到了自己家庭与其他孩子家庭的差距,所以觉得自己家穷。
还有很多不如他有钱的家庭,就没有听到孩子有这样的抱怨。很多贫穷家庭的孩子,依然觉得幸福。不禁要问,如果坐上豪车,用上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这个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吗?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认为这个小孩是缺爱,因为“对物质的追求其实是对爱的渴望”。
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某高中男生为买iPad2而卖肾,有90后女生在微博上留下个人信息,愿以初夜换iPhone4......之前我对这种行为一直不解,难以想象为什么一个手机对这些孩子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现在我明白了。
一个心理医生在微博上解释说:“iPhone、iPad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爱,就要摧毁剥夺了他们被爱感觉的那个客体,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苹果产品在他们心中等同于幼儿睡觉时离不开的泰迪熊,只不过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力量远大于幼儿。”
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这样解释的: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客体,而承载母爱的其他客体即是过渡客体。比如,孩子哭了,母亲用乳房去喂他,母爱借乳房传递,乳房就成了过渡客体。孩子哭了,妈妈用奶瓶喂水,母爱借奶瓶传递,奶瓶就成了过渡客体。
这样的情形重复很多遍,量变引起质变,有一天孩子就会突然领悟到,母爱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母爱是无形无质的。有了这些领悟,孩子就会放下对这些过渡客体的追求。相反,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于母爱载体。
因此,我认为,这个小男孩羡慕别人的手机、汽车,一方面是家里确实没有提供给他,但更重要的一层原因是他缺爱。既然母亲表达爱的方式是给孩子买东西,而不是陪伴与细腻的关爱,那么孩子就没办法发展到灵魂层面的爱,就会执着于这些东西。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他反对生二胎的计划了,因为他缺乏爱,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他也不能接受,因此老是觉得得不到满足,所以才会说出你们连我的需求都没法满足,生二胎就是自私、不负责任的行为了。
二、孩子是个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不禁想到阿狸的一个故事:阿狸说,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我只是喜欢香蕉而已啊......
孩子说,“他不想每天他妈妈搞一大堆各种吃的给他,宁愿省钱给他买无人机,也讨厌他爸和人炫耀他围棋下的多好,倒希望他爸安静点,多带出去看看。”
显然,孩子的需求和爸妈的给予发生了冲突,就像阿狸说的,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在孩子眼中却不是他最想要的。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美味给他吃,买各种漂亮的衣服给他穿,去各种好玩的游乐场,可是孩子为什么还是不喜欢我呢?其实,家长看似对孩子好,只是用了他们认为好的方式,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和想法,他们只把小孩塑造成他们心目中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
最后,就像这个孩子说的,"爱就是朋友圈晒他的成绩,晒他吃饭照片吗?也没问他愿不愿意。父母没有尊重他的想法。什么想法都没有尊重,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思来。那不是爱,是一种道德绑架!"对于这样的孩子,爱是一种枷锁。
这也提醒我们,要多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而不是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三、“父母不容易,你要争气,你要听话……”这些话有什么问题?
孩子抱怨,“不喜欢父母养他的方式。灌输的都是父母不容易,你要争气,你必须听话这样的。”
父母不容易吗?确实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要发展,也要拼命让孩子过上最好的生活,受到最好的教育,的确不容易。
孩子要争气吗?要!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为未来考虑。这个孩子挺争气的,各种技能全面发展,成绩还是第一。所以单纯地说你要争气,似乎很乏味,因为,我已经很争气了呀!难道你没有看到?
你必须听话?这是个什么逻辑什么理?怎样才叫听话?为什么要听话?
武志红解释说,中国父母夸孩子时,基本都会用到这个词——听话。因为不强调感情的中国人,既缺乏心灵层面的链接能力,也不习惯身体的碰触,而只追求干巴巴的语言链接。
父母的力量远强过孩子,于是语言层面的链接,很容易就成为父母发出语言的指令,而孩子要遵从父母的语言,这就是“听话”。若有情感方面的链接,我们就会觉得,听话不重要。因为,不管你是否听话,我都能感觉到和你在一起。
所以,父母和孩子相处时,不能只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需要建立真切的情感链接。
四、到底怎样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一句话概括:尊重孩子的独立,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最后,我们可以来回答题目中的那个问题了,当一个10岁孩子说:爸妈不配有我这么好的儿子!其实他想说什么?
答:他想表达,我需要真爱,我需要被尊重,我需要你们了解我的感受,而不是把我当作你们的附属品!
文中大部分观点,是我看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之后的反映。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解答了很多关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其他关系的各种问题,不仅对于我了解自身很有帮助,还使我了解家庭关系、教育子女受益匪浅,在这里也想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