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先生的头衔很多。画家、诗人、作家、美学家。我对最后一个体会最深。美,是我听《红楼梦》最强烈的感受。
私以为,美的教育是我辈大陆孩子缺少的。我们不缺乏技艺的训练,我的小时候已经开始有各种特长班。也有过好几届火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如今身边世界级名校高材生也不少,但是我很少感受到美学教育的存在。
前几日有个90后姑娘和我说,她出身美术世家,喜爱莫奈,曾经在《睡莲》前站了4个半小时。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能力,如同多一种器官,可以更深地享受艺术。
关于蒋勋的粉丝最知名的代表莫过于国民女神林青霞了。在蒋勋开设课程细说红楼梦时,林青霞每次飞去台湾听课,传为佳话。
林青霞说,蒋勋是她“唯一的偶像”,是她的“半粒安眠药”。不知道大家关注过林青霞为ELLE拍的2014年度大片没有,真何谓“美人依旧”。她的书《云来云往》我还没看,其实我也不关心她写了什么,只是觉得女神当如此 —— 美人总会迟暮,越是那样闪耀过的人越需要懂得如何自我滋养,如何人老气亦华。我相信,蒋勋的课定是她这条保持美的路上重要的陪伴。
我就是从《蒋勋细说红楼梦》开始听的。非常推荐。听到五十几回后停了好几个月,会继续听下去。提几个欣赏的点,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交流:
其一:弃考据。以前大家一聊《红楼梦》就是红学,复杂的考据成了大家炫耀野史知识甚至想象力的时刻。其实我真不明白,贾宝玉是不是某皇帝到底有什么要紧。蒋勋也认为贾宝玉很可能是以曹雪芹本人为原型,其家没落前是江南纺织品富商(书中对织品的描述最细致,从衣着到窗纱),元春探亲其实是皇帝南巡住在他家等。
我的体会是,一个作者用数十年写的小说一定带有很深的自身体验,这十分可信。没有经过繁华的落魄文人不可能写出那么多精致的细节,尤其该细节的篇幅不合理地长,超过一般意义上小说结构所需(有见识就是任性),以及许多细节寻常百姓根本无法想象。这些合理推测可以加深对小说背景的理解,却也不至于让人深陷脑补不可自拔。
其二:菩萨心。蒋勋说,作者简直就是个活菩萨,能随时幻化为书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对笔下的每个人都有理解和悲悯。
“曹雪芹阅尽经史子集,发现中国道统中最缺乏的东西就是:情,所以他发下大愿,要用泪研墨来写一部有“情”的书。因此红楼梦又是“人”书,是人的发现的书,是人从人中发现人的书,是人从非人中发现人的书!”
这段话十分打动我。我在书中很喜欢很多小人物,比如平儿和鸳鸯,聪明周全,正气忠诚,可惜都只是丫鬟命。若说晴雯吃了性格的亏,这两个就真的是命苦了。蒋勋老师也特意提及到一些非常不起眼的小人物,小红,描述她“放在今天是职场励志故事”。
蒋勋老师一直在强调宝玉的用情之深,这个情,不是滥情、色情,甚至不是爱情,而是对自己周遭所有生命的体贴与同情、怜悯与安慰,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情。
比如对金钏投井的自责,在宁国府大办生日宴时偷偷跑去坟前看望;又如为生病的晴雯暖手,为保护她而将她留置在自己房中,伺候汤药。这完全不是一个贵公子,一个主人的作为。若说起对女孩子的喜欢,更是掺杂着对少女纯美的欣赏和对儿时温情的眷恋。湘云过来时,他要用她用过的洗脸水洗脸,这些细节的童趣和温存,都被一一提及。面对妙玉对刘姥姥的鄙弃,他也是好言相劝,说“你嫌弃这杯子不如就送她罢”。如果不是他这般解读,我自己很难理解到宝玉的“佛性”。
对于薛蟠这样的大反派,蒋勋老师也是从家庭教育讲到给人机会。即使是贾瑞那样的不堪,蒋勋老师也念其情欲之苦。他还常提到因果轮回,珍视每一次善缘。如王熙凤对刘姥姥无心的善缘,最后救了她的女儿。
总之,有情之人才能看到情,有菩萨心的人才能看到菩萨心。蒋勋先生这种悲悯心,时时呈现在讲解中。
其三:自省。不同于一般的小说,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第五回命运签就已派发。在大背景“从繁华到幻灭”之下,整本书侧重的是人物本身的性情和命运,而不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虽个人性格不同,蒋勋老师常强调“我们可能是每一个人”。
讲到贾政的专横父权,蒋勋老师会回忆自己在对待学生也有过的威权和偏爱;讲到奶妈无理训斥袭人时,蒋勋老师会反思作为老人的“无赖” —— 很可能因为自身价值的渐弱而对后辈心生忿然。
这种坦诚,不属于任何文艺评论技巧,却直触人心,带领听众自省。我听的时候,常惊恐地发现,自己声称讨厌的特质,刚好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比如黛玉不时的敏感尖锐,比如晴雯陷自己于绝境的任性。我喜欢宝钗多于黛玉,也许正是内心自我修正的渴望。
另一方面,他多次提到“受苦和修行”。人的苦有的来源他人,有的来源于自己。最典型的代表是妙玉。妙玉高傲到刘姥姥喝过茶的杯子都要扔掉,修道确实不在道也。刘姥姥不过是出身卑微,这绝不应是她应该被如此鄙弃的原因。都知道妙玉结局悲惨,玉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我们平日挣扎之处,如对人对事的难以释怀,也许都正是我们需要修炼之处。
其四,有趣。蒋勋老师有时也很有趣。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是用眼泪还恩情,所以没玩没了的哭。你知道为什么你对你蓝盆友也总是那么任性那么爱哭吗?蒋勋老师说了,因为“宠爱是用来证明的”。听到这里真是会心一笑。我们会认同宝玉更爱黛玉,不仅仅是因为他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在每一次比赛中捧她,更因为她对宝玉那么傲娇却总是被原谅。
怀着对青春的赞美,蒋勋老师细细讲解小说中的少年生活趣味。讨论作画,诗社规则,群烤鹿肉,一一道来。他称大观园为“青春的王国”,常强调主角们十四五岁的年纪。一个六旬老人,真诚去理解和欣赏那个时代富贵人家的少男少女。借宝琴之嘴赞美这些姑娘们“非寻常胭脂”,将他们办诗社理解为游戏,感慨如何才能让教育变得如此优雅生动。
听书时,唯一让我想跳起来“反对”的是可能就是蒋勋老师对黛玉的偏爱了。相比起他早期更喜欢宝钗,他在这次讲解中有些偏爱黛玉。当然,他更多地还是强调不同的美,对宝钗的成熟和能干也常赞叹不已。他从少年时开始读《红楼梦》,读了一辈子,对人物的体会一定也情随境迁,融入了其自身的经验和际遇。
蒋勋先生的体贴在于他公平地欣赏每一种美好的特质,相信佛、儒、道并存互补的可能性,这在《美的沉思》里也有体现—— 将李白和杜甫分别以“仙人”和“圣人”做比:一个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自在淡薄,一个是写“三吏三别”的家国情怀,出世入世,本无高下。
我更喜欢宝钗,是喜欢她内敛、周全和大气。很多人说她有心机我也没意见,只是在我看来,不害人的心机叫聪明和同理心,伤人伤己的常是天真。宝玉确实是更爱黛玉的。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他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话”,所以进京求入宫的宝钗与他自始就不是一路人。这不是谁更好的问题,是道不同。若说硬要摆出藐视仕途前程的姿态真的不必,富贵闲人何尝不恋繁华(文中多有体现,宝玉对“物”的欣赏很明显的,荔枝都要配缠丝白玛瑙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诗句比女权运动口号优美多了,可惜她生错时代,但这显然也不只是她一人而已。
随着蒋勋老师音频材料的逐渐增多,题材也变得广泛,网络上开始出现很多质疑。质疑主要针对他在讲述中多次出现别字(读音错误)和一些古文解释的错误,不乏有一些非常尖锐的指责。
面对错误和质疑,我也曾一时兴起在网上到处看吐槽贴,有意无意了解些知识性错误以做谈资(是的就是这么坦诚)。后被一个网友回复打动:“想起熊十力先生骂徐复观的话: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
是啊,我因听他的书而重回经典中文小说诗文,听读过程中有按捺不住的赞叹、真诚的内省反思、不时心有戚戚。因听他的书,对文学了解更多,对人性体会更深,对生命更多悲悯。
总言之,蒋勋老师最大的魅力是展现美学,艺术的、生命的美学。在诗词解释方面的争议,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方参考,古文底子好的其实一听一查便知。
他用温柔平缓的台湾腔说美学,偶尔冒出英文法文词汇,旁征博引,沉静恳切,是音频材料的上佳选择。周末打扫和熨烫衣服时开着,上下班漫长而辛苦的地铁上塞着耳机,睡前平静下思绪……都可以。
17世纪的绅士们聚在一起都谈论诗歌和艺术,如今的绅士们谈论A轮B轮IPO。我无意批判什么,我也是这大潮中的一员。
只是正因如此,我们需要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