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新年以来倒是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隔离管控中度过的,这着实令人始料未及,今年的开头是略微艰难了不少。不过,自从2020年年初以来,世事本就艰难了不少。隔离期间有一些体悟,写了一些东西,今天便整理了一下。回头再看当时写下的东西,许多真的是也只有当时的心境可以体会,论人论事设身处地,连自己也不例外。之所以到今天才整理写下来,一方面,解除隔离两三天了,生活算是稍稍恢复了正规,总算可以以一种平常心看待一下过往;另一方面,也怕是时间一久一些事情会慢慢淡忘,记下来也算是日后给自己提个醒。
正文
那天艳阳高照,对于杭州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我正在思索着中午该吃什么。下一秒,世事再次告诉了我它是多么的无常,社区的工作人员电话通知我,由于我途经了西安中高风险地区,按照防疫措施,需要进行“14+7”的管控。一瞬间,我想了好多事,记得离开西安时,是在凌晨,出租车里我和师傅高兴的说到,车里面装的塑料布终于拆掉了,西安这次疫情总算是过去了。刚回到杭州时,还没有收到疫情的新闻,但下了飞机的第二天早上仍然自觉去做了核酸,在家里等到阴性结果出来后才出去活动,出门在外,算是求个心安,也算是对人对己负点责任。此刻,却是有几分庆幸,至少看来我应该是安全的。我突然想到,那个师傅此刻可能又需要把刚刚拆掉的塑料布重新安装回去,扯着嗓子喊着后排的乘客扫下健康码。而我,则需要开始漫长的隔离。
询问了社区人员一些注意事项后,便开始着手收拾衣物,刚刚收起来的行李箱又被拎了出来。换洗衣物、洗漱用品、电脑、充电器等一一放好,担心隔离期间无聊,又塞了两本刚刚寄到的书。社区人员提醒我带点零食,因为那边外卖不方便,只有三餐。我看了看空空荡荡的冰箱,想着要不让他们帮忙买点,不过实在是没有吃零食的兴趣,而且也不想麻烦忙碌的社区工作人员,也就作罢了。
刚收拾好东西没多久,正在给花花草草补点水,转运的车便到了楼下。听从安排,快速来到楼下,放好行李,扫码登记,刚准备上车,社区工作人员喊了一句“等下,拍个照”。我说“蛤?这是留个念吗?那我得整理一下着装,留个帅气点的。”工作人员笑了“哈哈哈哈,算是吧”我便晓得这估计是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大抵是用来报告领导人已送走。临走时,工作人员再三安慰“没事的,就当再出个几天差”,我挥挥手上车。
没有想象中的荒僻湖景大别野,闹市角落里一间普普通通的标间成了我接下来几天度日的地方。司机师傅叫开了隔离点的大门,我也从封闭的转运车里解脱了出来,从特定的通道,走进一道门,上报姓名,扫码登记。和司机师傅道谢离别后,转身望向了一层层的楼梯,接待我的是个女工作人员,她说我的房间在7楼,让我把行李分她一些,她帮我搬上去。这种事情,我自然是要推辞掉了,一口气爬上了7层楼。到的房间,工作人员提醒到,还有啥要处理的不,一旦进入房间就不能再迈出房门。我摆摆手便自行关上门,一通收拾后,搭起电脑继续未完成的工作,静待午饭的到来。
隔离的日子对于一个可以远程办公的人来说,倒也没那么难熬,每天该干什么干什么,到点做核酸,到点测体温,到点吃饭,掰着指头算日子,十分规律。只有每天的步数清晰的告诉着我,我被困足在一个十来平的小空间里,看着窗外的行人与飞鸟,不胜唏嘘。而且,如果做核酸不是捅鼻子就更好了。
我依旧记得第一次做核酸时的场景,我正在修改着一个材料,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医务人员声音,是要做核酸了。戴上口罩,打开门,乖乖登记信息,熟练地张开嘴巴,可是没有意料中捅喉咙的感觉。正在疑惑之际,
医务人员无奈的道“是鼻子”
“医务人员,咱能打个商量吗?”我心存侥幸
“不能”
于是又一次体验了捅鼻子的酸爽,接下来医务人员来了句以后明天还有一次,那一刻我觉得我的鼻子再一次受到了暴击。
当然,工作人员也不是尽是如此“不近人情”,比如伙食就很体贴,而且几乎没有重样,早餐我就吃到过稀饭包子小菜、片川儿、年糕、牛奶、红薯、玉米等等,午餐晚餐盒饭的花样就更多了,鱼、虾虽不是顿顿都有,但也是荤素搭配,十分均衡,挺感谢厨房师傅的。另外,每天还有两个水果,虽然只有香蕉、桔子、苹果,但是排列组合一下依然可以三天不重样。所以,每天在吃的上面总会有一些期待,哇,今天是这个呀,不错不错。
隔离的生活中,自然是离不开健康观测,每天的上报体温,一人一只水银体温计,夹腋窝的那种,每天两次体温上报,每次还要夹上将近10分钟。测核酸也是必须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测核酸的时间也不相同,我的鼻子那几天情绪很大,只好两个鼻孔轮流着来。另外,中药是真的要喝的,好在我去年已经喝习惯了,不至于像刚开始喝中药那般难受。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些人晒的隔离生活,现在看来,其实正如大部分网上的信息一样,那只是社会中一部分群体的一部分独特时刻,毕竟普普通通的事情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一起隔离的人中有的带了大包的零食,有的张罗着王者荣耀,有的鼓励大家俯卧撑,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静悄悄的。有几次在开门放吃完的饭盒时,斜对面的门前盒饭还放着没动。隔离终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正像面对其他生活的苦一样,苦中作乐只是偶尔为之,大部分时间是在苦中默默前行。
有时大家也会吐槽、发发牢骚,为什么我们要被隔离?还要隔离多久啊?……隔离,困在一个房间里,不知道会不会确诊,不知道明天如何,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还在不...有个人是从外地过来出差的,没有固定住所,一直在关心要隔离到何时,怎么才能出去;有个人是四季青卖衣服的,担心来不及赶上换季把冬天的衣服卖掉;相比之下我甚至连吐槽都不配了。每次到最后,大家往往是互道辛苦鼓励坚持各自散去。总结一下就是,隔离是为了早日控制疫情,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为了确保社会面清零,隔离一直是一个必需的手段,被隔离的人一边惴惴不安,一边努力坦然。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真心希望永远不要被隔离,也希望大家不要被隔离。只是,目前来看,一段时间内隔离还会是必需的处理策略。当新冠的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当病毒的传染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当治疗新冠的代价低于隔离的代价,是不是就会是另外一种处理策略了?我不知道,我更希望病毒早日消散,疫情快快结束。
只是不知道这疫情何日结束,自2020年初至今,两年有余,疫情的弦紧了松、松了紧。前段时间,余杭区顺丰中转站的疫情有点严重,看着朋友圈里,有的排队长龙,有的拒收快递,有的甚至退掉了货,估计也有人被拉去隔离。最近,因为疫情部分行业再次被叫停,连快递物流也要小心谨慎,行业形势愈发严峻。商道本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之根本离不开流通二字,这也是为何我们会说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当年荷兰称霸海上、大英帝国日不落,以及后来的美国崛起,无一不是创新了流通模式。各国组建同盟,降低关税、统一结算、互惠贸易等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要促进流通。而隔离自古就是抗击猛烈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平衡隔离与流通、局部隔离大面流通便成为当前的形势了。前段时间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疫情对于你们行业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毕竟防疫产品、远程工作的需求在那里”,我只能回答他说,在全面溃败的战役中一两个小战场的胜利微不足道,更何况这连胜利都称不上,只是我们努力贡献和自救时该做的一些事情,在这场疫情下我们都是输家。
两年的时间,我们对于疫情的处理似乎愈发熟练,2021年全球GDP增长率5.5%,总额已经恢复并超过了2019年的数据,然而数据之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的是科技股市泡沫,有的是贫穷和饥饿,疲软和低迷依旧是许多专家的预测,2022年全球GDP预计增长率已经下降到2.6%,我们国家也多次把“稳”字放在嘴边。身边的朋友有的因为经营不善倒闭再次从打工做起,有的因为股市亏损资金大为缩水,有的甚至已经无力还债,一家我常去的理发店也因为集团困难而关停了……
面对苦难每个人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其实人生本就是处处充满苦难,哪怕你没有欲望,却也有责任、理想等等,婴孩哭着来到世间,正因为他知道苦难即将开始。可若以为苦难便是人生的全部,却也是大错特错。就像攀登山峰,一路上固然石阶不断、崎岖不平,但也常有一棵树、一汪泉、一片景色让人赏心悦目。也许你的苦难更多、更难、更长久,可是多或少、难或易、长久或短暂又是怎么判断的,什么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什么是我们被迫接受的,什么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什么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什么是我们该在意的,什么是无关紧要的。面对苦难,如何看待它、迈过它,远比思考它有多可怕要重要的多,至于迈过它之后会如何也不建议想太多。
就像隔离,你可以提心吊胆,也可以坦然处之;你可以选择每天睡到自然醒,也可以选择依旧作息规律;你可以选择衣冠不整、睡衣上阵,也可以整理着装、正襟危坐;你可以纵情娱乐,也可以读书学习……通常所谓的没得选择,只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别人,交给了所谓的命运。面对苦难,找到自己能做的,自己该做的,做好它,这也许就是别人常说的过好当下。
自去年下半年,工作中也有诸多诸如此类的苦难,仿佛到处都是在与自己作对的人和事,但静下心之后,更多的是自己的问题。事情摆在面前,人类却常常还要揣测其背后的故事,这一揣测便多出许多版本来。就像在玩剧本杀时,同样的线索摆在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现实就更加多变了,因为还多了几分情感因素在里边。疑邻盗斧的故事传承了千年,也没有警醒过多少后人。
所以,面对苦难时,首先做的便是不要臆测它放大它,放大它只会让你更加不知所措,以平常心,去想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苦难在这目标面前有何影响。然后,去分析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接着,去做。最后,不要太在意结果。明天是否会更好,谁也没法肯定,但一颗有韧劲的心,至少会让人走的稍远一点。
当然,很多道理我们一直都很懂,现在的小朋友也很懂。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的认知模式虽说是可以改变,但也要锲而不舍,直至化为本能。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要去经历所有的苦难才能来真正领悟个中道理。一个人的精力终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道理都要试一遍来得到。更何况有很多事情,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就遇到一次,比如结婚、比如养孩子。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热闹,但我们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我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读书,仿佛自己正在经历那些事情,随之而心动而意摇,待得故事讲完、书读完,便又回过神来想如果是我我又会如何。这其中的乐趣大概也唯有与朋友喝酒痛饮可以与之相较了。
说起读书,隔离期间读了两本书,一本《零年:1945》,大体读完;一本《理想国》,估计一时半会是读不完了。《零年:1945》,讲述的是1945年发生的事情,没错就是世界大战结束的那一年,除了官方教科书中反法西斯联盟胜利、人民欢庆解放之下的一些故事。战争扼住人们的咽喉,压得人们喘不过气,一旦战争结束,所有的一切都在反弹,好的坏的,人们迫切希望回到没有战争的生活中去,而现实却又明确表明再也回不去了。我记得在疫情之初,就有人在预测疫情结束后报复性消费的反弹,也有人说经历灾难后人们会变得更美好,现在看来历史依旧在重演,没有过好也没有过坏,但又确确实实发生了些改变。
比如,线上交流愈发常态,可以与一个陌生人迅速建立感情,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维系长久的羁绊。一边说着孤独,一边拒绝着社交。疫情让我们“心安理得”的远离他人,但这也极容易导致没了自己。有句笑话说“如果所有人都说你是猪,你就真的是一头猪”,虽然有点夸张,但人类确实是靠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的。古往今来哲学常常探讨一个命题,我是谁。一个人如果总是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容易疯魔的。就像《射雕》中,郭靖在那里自言自语:“我?我是谁?”黄蓉只怕他苦思此事着魔,忙道:“你是郭靖。靖哥哥,快别想自己,多想想人家的事罢。”郭靖凛然惊悟。我是父亲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是老板的员工,是朋友的兄弟……所以,人若远离了他人,也极容易没了自己,就像一只小船飘零在无边的大海中。我记得那日我终于解除隔离,可以出门了,沿路的樱花吹落地面,我踉踉跄跄,走在人群中,总算觉得自己活过来了。
后记
整理完随笔,天已经黑透了,明天天还会再亮起来,只是不知是否可以晴天。疫情还在多点散发,希望确实是“倒春寒”。真心希望疫情早日散去,我们战胜它也罢,它自己莫名消失也行。真的好想自由自在的生活呀,和家人一起,和朋友一起,和所有人一起在天空下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