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施一公这个名字是来自一个微信好友的朋友圈,施一公参加《开讲啦》这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经常看,是撒贝宁主持的,经常请一些商界、学术界、演艺界等等的优秀精英分享他们的故事。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施一公在读大学的时候,他的父亲意外去世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父亲去世以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懵懵懂懂地、简单地继续学业,施一公想了很多,他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改变社会。当时他想从政,因为他觉得,从政可以最直接地给到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个省、一个行业带来福祉。80年代的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冲击他们。从政的想法在他两年后就放弃了。
施一公提前一年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去香港经商,合同都签了,但还是没有履行,合同又失效了。在清华大学学生宿舍7号楼的3楼决定出国。1995年在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拿到博士学位。他去面试了几个位置,拿到了保险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位置,面试官给他说,小施,中国保险法刚刚放开,你加盟我们,我们进军中国市场,转眼间你就能拿到6位数字的收入,你会是中国市场的开拓者,他听了,觉得很好玩,但是不够浪漫。
他说他去面试的主要目的,是说服自己,做学问、做科学是最浪漫的事情。当你真正凭自己的兴趣走一条路,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轻易被周围事物的东西所打动。我也希望在座的朋友、同学,能好好的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地被周围的价值观牵引,尤其是不要轻易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施一公的父亲对他期望很高,他们那一代的学生,一度以为美国是一个美好、自由、完全民主的国家,实际上到了美国,与他的想象完全背道而驰。梦幻破灭了,在美国他被抢过一次。在美国的那三年的经历,让他开始能够比较客观地审视周围的环境与世界,他说:我的世界观重新稳定下来,甚至回到父母对我期盼的一种世界观的这个尺度上来。
1995年博士毕业,他就想回国,他的爱人仁滨问他,你回国能干啥,中国不缺你这样的人。他说:回国,他能做三件事,可以去他的学校当英文老师,去当数学老师,如果中学不要我,说我没有做老师的资质,我可以去做导游,我喜欢旅游,我可以中英文讲解,如果还是不行,我可以开出租车。北京街头出租车多酷,侃大山,多豪爽,我也喜欢开车。我被他乐观主义精神所吸引。
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想起,他很小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他的父母、老师希望他成才,能够做大事。小学政治老师告诉他,施一公,你长大了,要为驻马店争光,在他最奔溃的时候,他会写日记,会拍拍胸脯,鼓励自己,别忘记你是施一公啊!别忘了,你要做大事。其实那时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大事是什么事!
在施一公看来,无论做什么,最后看能不能作为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当你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的时候,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有问题。他说:他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想一想,有自己独立的判断。生命只有一回,要把生命体验到极致。这也是我所信奉的人生观。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叫《少年班》的电影,是一位曾经在少年班就读过的人拍的,少年班是特殊时代的产物,里面有很多优秀的精英,他们毕业后大多数留在了美国,在美国任教、做科学家,取得美国国籍,很少有归国的。像施一公一心想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归国的科学家太少。也就如新中国时期的钱学森先生们一样。心怀中国,心怀天下。
我不得不想起2015年我在北京的时候,见了一个叔叔的儿子,他来自清华大学,因为他有些书籍资料需要我去拿。清华、北大我想是全中国学子的梦想,当时我还没有迈进校园的时候我已经有些忐忑了,因为我觉得它是最高学府的圣地。我和那位清华的学子漫步在校园聊了聊。我以为我能听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思想或者是抱负。没想到他还在为他的就业和世俗感到困惑,说怕自己以后找的工作上不了台面,毕竟是清华的毕业的。当时我就驳斥了他,我说作为清华学子应该有心怀天下的胸怀,而不是和大众追求的一样。
我觉得清华、北大的学生应该更具有使命感,他们受到最特殊的教育,和别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价值应该最大化。像施一公老师说道,不要轻易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极为震撼,因为这就是我的价值观。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们在满足了小我的同时更应该心怀天下,为这个社会出一分力。
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挥洒你的知识,传授你的师道。假如你是一个商人,你不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假如你是一位公民,你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做个文明的公民,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你呕心沥血的实验,造福人类。假如你是……
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都是心怀天下。但是有那么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担的责任更大更多。
还记得有位叔叔,他送他儿子去印度留学归来,现在在国内工作,前几天我们聊天,我也顺便问了一下他儿子的情况。他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了,因为在工作中受不了委屈。也许他的起点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但是中国的青年怎么变成了这样。曾经那些意气风发的优质青年真的离我们很遥远了吗?施一公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真的稀缺了吗?
脑海里始终都是施一公老师的,过三十年,五十年,我们的后代能够对世界说,我们中国人做出了跟名族和我们的历史相配的贡献,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而这一点要达到,需要创新,这种创新需要社会一起努力。我们青年人应该向施一公老师学习,施一公老师在公交车上揪出不让出座位给老人的年轻人也是一种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