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吐鲁番)
提起吐鲁番,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王洛宾先生歌词中描绘的那眉毛似弯月、眼睛如秋波、脸颊像苹果的美貌女子?是唐僧师徒四人过的火焰山?是课本里的葡萄沟和坎儿井?还是两千多年前大汉在此开辟了西域通道?
餐车里扭曲着坐了一夜,浑身发酸。好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车便到了站。司机是一名维吾尔大叔,依稀记得宽脸深目,留着一撇小胡子,穿着是一副汉人打扮。
这方才到了吐鲁番,便已感受到了新疆的广阔。车子两侧的荒原宽广无垠,或许因为这里并不似戈壁的裸岩地质,而以土质为主;或许前两日总是在夕阳渐沉时途经戈壁,眼见着太阳落山,万物归于沉寂,而这天却是在清晨迎着朝阳,看着太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天空慢慢变得清亮起来,行走在几乎寸草不生的荒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勃勃的生机。
新疆天黑的晚,索性一个上午都在酒店里补觉,待中午精神大好后再出去转转。先出门取些盘缠吧,这里的ATM机果然不同,是汉维双语。我们刚取完,旁边一个维族姑娘便上前来问我们这机器怎么用,于是两个不懂维语的人教会一个不懂汉语的维族姑娘成功取出了钱,也算是日行一善了。
早上约好的司机已经在门口等我们。第一站,火焰山。但看那两侧的山头先只是土黄色,越是前行,颜色越发丰富起来。山脚还只是黄中带黑,山腰处逐渐变得红起来,到了山顶,已是红的发黑,仿佛真是被火烤焦了一般。山上沟壑纵横,仿佛冬日里几日几夜没有喝过水的人那褶皱的皮肤。虽说天空湛蓝,还飘散着好几朵大的云彩,X先生还是大叫一声:“果然是妖怪出没的地方!”
过了火焰山,又去了阿斯塔纳古墓群,诶,怎么又去了这样的地方。这里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外面倒修的很是气派,有几个图腾柱,一个维族姑娘给我们做了简单的讲解,里面不甚有看头,加之心理上还是有点儿膈应,所以匆匆离去了。
然后便是吐峪沟,这里倒是让我颇为欢喜。一路的荒凉在这里终结。沿着沟底的河道生出许多绿树。绿树荫下便形成了一个颇大的村庄。这里的房子居然还都是泥巴所砌,屋顶并不是中原地区的斜顶,都是平的,有东西平摊在上面晾晒,这里少雨,想来也确实不需要斜顶来疏导雨水,倒是平的屋顶更为实用。另有一些房屋,四面墙均是孔洞,恐怕是当地人晾晒葡萄干用的。
顺着水声,我俩摸到了河边。这水是绝对的浑浊,沟深水急。不远处传来了一群孩子的嬉笑声,一群7,8岁的孩子聚在河边的大树下玩耍着。看着他们可爱,问可不可以照一张照片。一个小女孩梳着两条粗黑油亮的辫子,身穿红色的裙子,两条腿还湿漉漉的,显然刚从河里出来。她毫不羞涩,对着相机微微抿嘴一笑。只听相机咔嚓一声,小女孩伸出小手,歪着头说:“一块钱的拿来”。我和X先生看着这个机灵的小女孩哈哈笑起来 ,忙掏出一块钱,她高兴地跑开了。
吐峪沟不远便是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了,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可能这里远没有莫高窟有名气,只有我和X先生两人,而洞窟也没有什么保护,光线充足,反而让我俩好好地观赏了一番。不过疏于保护的地方,确实也没什么精品,百年前的破坏痕迹清晰可见。
离了千佛洞天色已不早,一路奔向交河故城。这时的交河故城外还有市集,犹记得驴车还车来车往的。果然太晚,这里已经关了大门。可司机轻车熟路,给我们把门打开,连票也没有买就让我们自己摸进去了。虽然都说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可看上去城市的模样已不明显,低矮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断壁残垣,城市间狭窄的道路已经分辨不出,到处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太阳已渐渐落山,傍晚刮起了风,站在不知道是不是城头的土堆上,伸开双臂让风从身体吹过,手掌想要抓起一缕风沙,也许手心里的那几粒沙土已在这城中徘徊了千年,靠着这风想要告诉我们两个过客一些以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