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些关于影响力的书籍,读到一些关于个人行为的内容,故而得出一些认知,想要通过文字将其以直观的可共享的方式的与人分享,同时也让自己的这些认知更加清晰。
在以前,往往习惯性地以他人期待的或者要求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 往往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并没有让自己的行为很符合大家所期待中的美好形象,反而让自己觉得有很多负担,觉得不能完全放开自己本真的东西去自如地行动,一直不明白原因究竟在哪里,总是有一种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没有效果的感觉,这种困惑也一直以未解开的方式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角色的增加,这种负担也越来越重,后来自己就开始喘不过气,于是便开始觉得压抑,对生活的乐趣也逐渐减少,对自我也没有了太多期待和认知。这貌似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因为这样下去,整个人生可能就会是灰暗的颜色。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一只蝴蝶在热带森林的扇一扇翅膀,往往可以引发太平洋海岸的龙卷风,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虽然并不是每一次经历和阅读都能让我对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古语加深理解,但是但我们的经历和阅读累计到一定数量,当我们的理解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一定会对这句话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最近,正是这样一个节点,最近半年,专业方面的也好,生活方面的也好,文学方面的也好,多多少少也读了那么几本书,我想,让我最近对这句话产生更深刻理解的,绝不是某本书中某个段落或者某句经典,而是多种知识共同发挥的作用。
最近的认识是这样的,关于自我行为的约束方式,有了跟之前颠覆性的改变。之前那种按照别人的期待和要求行为的方式,现在看来不仅不能使看似美好的行为持久,反而会增加负担造成困扰,久而久之还会失去自我认知,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不明白自己究竟该怎么做,从而会导致自我放纵。
关于这点,究其原因,是自我美好行为都是在外因促使下发生,比如别人的期待,来自外界的要求,或者久仅仅因为别人说了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者某中追求是正当的或者某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然后我们就跟着别人眼中正确方式的知道去行动了,而事实上,也许又一些行为是并没有经过我们内心真正认可的,即潜意识有了认识并抵抗的但是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按压的,或者是在潜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形成自己认识的。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导致认知仅仅以模糊的状态停留在里潜意识里面或者没有成形,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为没有认识的不足。
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有着自己清晰明白的认知,我们就知道了自己的发力点,也就在潜意识上以自我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了,从而边对自己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又由于是自己从底层意识上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便无负担可言。
这种从基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出发指导行为的方式,不仅能使得自身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期待,也能满足别人的期待,因为别人期待的只是一个美好的形象和角色,而并非一定是她/他所描述的美好形象,因为美好形象本身就有多种方式,而她/他所说的是不过是其中一种,甚至,是没有经过论证的,或者没有经过他自己认可的一种。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的。
既然真正正面的美好行为的约束是需要给予自我认知和自我对世界的看法的,那么,我们如何形成自我认知,如何形成自我对世界的看法呢。我个人觉得这是可以去训练的,比如,每次在一件事情发生时,根据周围人们的判断和评论来分析产生某种判断或者评论的原因,再来看站在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立场,如何判断这件事情,继而判断该采取何种行动,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久而久之,不仅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更能产生基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对世界认识基础上的行为。
也许在一开始,我们自己的判断和所采取的行动相比直接采纳别人的意见来说并不会更优甚至是会更佳糟糕,但是都不要紧,因为总有比我们经历了更多的前辈,但是有自己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试着去判断去决定去衡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久之后展现出不一样风姿的自己,不仅行为美好,更是思想深刻,相信这样的自己,一定是你所期待的自己。
如果可以成为自己认真分析之后的自己,可以形成自己正确的认知,可以形成自己清晰的世界观,为什么要模模糊糊地i一知半解地跟随别人的认知,凑合着使用所谓的在别人身上可能都没有成型的世界观?所以,学习锻炼自己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吧。
所有一切生活的答案,并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生活,但是,是书本让答案浮出水面。如果只有生活,那么答案是模糊的,触摸不到,如果只有书本,那么答案是没有内囊的,没有灵魂。所有,只有生活和书本的结合,我们才能找到一些未知事物的答案,才能解开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