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顾名思义,应该是最黑暗和最安全的藏身之所。但是,安全是相对的,如果有一颗没有安全感的心,也会终日活在胆战心惊之中。
读过《地洞》之后,扪心自问,我们心里哪怕是瞬间,有产生过充满危机感的时候吗?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短篇小说《地洞》中。用寓言的写作形式,描写了一只鼹鼠在自己安全、牢固的洞穴里,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
为了安全起见,这只鼹鼠花费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将洞穴建造的完美、牢固,储备了大量食物,希望洞穴除了是个栖息之所,最主要是可以有效的避开天敌,给它足够的安全感。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它甚至把洞穴建成了只有自己能分辨清楚的迷宫,假如有敌人入侵,在它们还分不清方向时,自己可以利用熟悉的地形顺利逃生。
最初,它对自己的设计是满意的,洞穴可以进,可以退,还能藏,可谓是安全指数五颗星。
它可以在美餐之后,找一个分支的安全小窝舒服地一觉睡个自然醒,然后再到树林里散个步。这样惬意的生活,让他很满足,因为它看到了居无定所的同类,在树叶底下瑟瑟发抖,它嘲笑它们,“这些懒惰的可怜虫,哪有我的先见之明。”为此,它高傲地生活着。
但是好景不长,异声的出现,打破了它的优越感。这些声音,让它坐卧不宁,身心俱疲,好像要被看不见的敌人随时随地的攻击,感觉危险在向它一步步逼近。
为此,它加固了洞穴内疏松的地方,不惜碰得头破血流。奈何,异常的声音越来越大,它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也不知道这种声音是什么动物发出的。
它简直要崩溃,为了安全起见,它天天忙碌着加固洞穴,寻找着不安全因素。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它就这样惶恐地过着生活。从春到夏,转而由秋到冬。
就这样,它从青年到中年,再到暮年。它一直被声音骚扰着,过了一年又一年……
读完最后一个字,我心里跳出一句话。“这不就是一个人吗?”舒适的背后,是隐藏在内心深处,极度的不安和惶恐。幻想危机会随时到来。
就像平时在生活中的有些人,呈现在众人面前是淡定、从容、优雅。而背后的惶恐只能自己体会。
当然,有些或许是心理不健全所致,就像此书的作者卡夫卡,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性格敏感、懦弱、忧郁、孤僻,这也是他小说情绪比较低落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性格导致他三次订婚三次退婚,最终终身未婚。
所以,感觉书中的主角就是卡夫卡本人,黑暗的洞穴是他的家庭,潜在的危险是外界的环境,不明的敌人就是生活里的挫折。
因为对生活的失望,导致卡夫卡的文字不够阳光,色彩黯淡,选择用荒诞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心声。用文如其人来形容他,应该恰当不过。
当然,不可忽视的家庭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是他变成了一个比较怪诞的人。而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祥和的、温暖的、充满人性的,虽然现在普遍心里压力过大,但这不是心理扭曲的借口,多数人能比较客观地正视压力,而不像书中的主角一样,整日惶惶不安。
要怎样做才能避免陷入心灵的黑洞呢?
走出去,看看世界,开阔的视野,会让你看到在局限的空间看不到的东西。多交流,融入大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温暖通过行动把黑暗赶走。
要相信,世界虽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但是,还是有阳光的地方多一些。多看看,阳光下的绿树、鲜花、山川、河流,相信你的心胸会变得开阔起来。让我们走出心灵的地洞,不再有彷徨、不安、懦弱和孤独,在阳光下,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