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有办法脱离爱。
然而,却很容易陷入对爱的错误认识中。对一些人来说,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为了达到被人爱的目的,竭尽全力地去把自己塑造成异性喜欢的样子。那么由此继续偏执地认为,爱的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一心想要堕入情网,尝一口爱情的甜蜜,却不会去思考它如何持久。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爱的艺术》,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而且往往越有智慧的人越能在其思想中看到一种宽容,即:“能深刻体会到丑恶及不合理之所在,但也能正视这些问题并相信人性中的爱会永恒持续发展。”意识到这一点是让我很动容的,我很佩服这样的精神,那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爱和信仰。
(一)人的孤独
人由于超越自然,具备自我意识,就会不可避免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与别人的区别,从而形成永久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人们往往想通过纵欲的方式来缓解孤独的痛苦,但当孤独造成的恐惧感再次袭来就会不断重复纵欲这一过程。可酒入愁肠愁更愁,纵欲过后的虚无感只会不断加深对孤独的感知。
“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和打碎这一监狱,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而爱情则是人与人为避免孤独的结合方式。现代人的爱情如果从市场的角度去解释,也可以看到它功利的一面,但我想在这样的市场上,绝大部分人都不是理性人,每个人在这个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套定价和交易准则。
“归根结蒂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这样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二)爱的病理
每个人爱的方式有所不同。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我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也尊重他们爱的方式,但是有些爱却因为个性上的缺陷表现出了病态。
以母亲为中心的爱:他们爱的目的是被人爱而不是爱自己。他们渴望别人始终如一的欣赏,能够像母亲那般无条件地爱自己。
以父亲为中心的爱:他们最重视父亲般权威人物的称赞而不是异性。他们认真勤奋地去达到父亲心中的标准,在异性面前则专横独裁。
偶像爱情:把所爱之人神化,从而逐渐在自己崇拜的被爱者身上失去自我。他们的爱情体验具有强烈性和突发性,常被别人看作是真正的伟大的爱情。但从长远看,由于没有一个人能符合崇拜者的心愿,当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失望,转而寻找一个新的偶像。
多愁善感的爱:只存在于自身想象中的爱,而不是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爱情。通过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等代用品,或者沉迷于过往的回忆和自己的幻想中使自己得到满足。这些行为如同鸦片一样被用来减轻现实和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投射的爱:仅关注所爱之人的错误和缺点,回避自己的问题。他们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却把这些问题投射到对方身上进而指责对方,以此获得逃避自身问题的出口。
(三)爱的实践
成熟的爱是什么样子呢?至少是可以在保留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因此,爱情是一种给予的积极行动,而非为了回报去付出的交易行为。能够给予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给予的过程其实是自己的生命创造过程。爱情中的给,包括和别人分享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自己身上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给予,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通过丰富对方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双方会因为唤醒了内心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爱情还需要具备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关心是对所爱之人生长的积极关心。责任心是有能力并准备回应对方表达的或者尚未表达的愿望。尊重是能实事求是地正视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独立自由且不想利用和控制别人的人才有可能尊重对方。至于了解,不是你眼中对别人的评价,而是将心比心用对方的眼光去看待对方。
“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作者提到的爱情实践:纪律→集中→耐心→兴趣→克服自恋→信仰→积极行动。纪律、集中和耐心是实践一门艺术的开端。纪律本应是自我意志的体现,因此越是不想被纪律束缚越容易把它看作外部强加的死板的东西而感到不悦。集中是关注自己的事情和自我意识,保持自我清醒。而耐心则是面对失败和实践的坚持不懈。
“在工作之外人很少能表现出一点自我纪律来。一旦他不工作,就十分懒散,无所事事——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表达就是他想“轻松一下”。但恰恰是这种什么也不想干的意愿是对生活秩序作出的一种反响。正因为人们被迫每天八小时为别人的目标付出力气,以一种劳动节奏规定的方式工作,所以他就要反叛,而这种反叛就采取了无所作为的态度。”
兴趣是能够体会到艺术的高级意义而绝非打发无聊的随性。
克服自恋是为了能够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能否去爱人,取决于他克服自恋的程度以及持续培养自己的谦卑、客观性、理智的能力。
信仰是爱情的基础。合理的信仰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信念。如果我们对一份爱情有信仰,那代表相信对方,了解对方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了解对方的核心和他的爱,并且可以承受痛苦失望的风险。
积极行动则是指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愿意给予和分享,愿意对所爱之人抱有积极的态度。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出于现实的心态,看书的间隙会觉得,作者写出来的成熟爱情似乎不是现实社会的爱情,而是纯粹的高级的爱情,在云端之上让人无法触及。且觉得哲学家在思想上处于一种绝对理性的状态,常人更愿意拥抱现实生活获得妥协后的有限理性。
一本书没法让你大彻大悟以后就不会受到爱情苦恼了,而是可以用一种理性开放的态度正视生活中的爱。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以我现在的浅陋学识来讲是完全当成教科书来看的,我很认同作者的理论,即爱情是一门需要去学习的艺术。或许随着阅历增长,我以后会有自己发展性的观点,这就值得我去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