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32本书《断舍离》
三句话读懂《断舍离》
1. 断舍离只留下我们当下需要的东西
2. 断舍离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帮助我们找回对生活的主动权
3. 断舍离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再轻易被外界定义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你想要整理房间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每每遇上促销,你不断地买新东西,却发现了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你想要收拾屋子,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很费时间”……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是混杂在你对物品的执着中。
一方面,你可能会因为贪小便宜,不知不觉一头扎进商家的陷阱,让过多的物品涌进你的生活,既浪费了你的金钱,也占用了你的生活空间。双11剁手一时爽,事后后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你可能会因为执着过去、回避现实、担忧未来,不舍得扔掉那些已经用不上的东西,让你的东西越堆越多,阻碍你的日常生活,让你陷入糟糕的生活状态。
物品只有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才有价值。只有你当使用它的时候,它对你才有价值。
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中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具整理改善心情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2000年起,作者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并将其心得和经验写入了《断舍离》一书中。
本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全民参与断舍离,“断舍离”一词迅速成为当年日本的年度词汇。与此同时,这本书还横扫日本、台湾各大畅销书榜,出版三年,系列累计销量突破80万册。
除了本书外,作者还出版了《欢迎来到断舍离的世界》、《断舍离减肥法》、《新生活术俯瞰力》等畅销书,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断舍离。
那么,什么是断舍离整理术?我们当如何通过实践断舍离,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上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和作者山下英子一起,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舒适吧!
1 理解断舍离,重新审视我们与物品的关系
有别于一般收纳整理术,断舍离并不是要通过收拾,把房间弄得一尘不染,而是要在收拾的过程中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肯定自己。
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袋子里然后再扔进储藏室,而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或送给需要的人,彻底切断它们与我们的联系。我们留在我们自己的空间里,也只是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
只要我们认真地收拾下去,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在把东西买回家之前认真思考一番,考虑东西现在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我们不仅能避免在打折的时候贪图便宜买回了一堆不实用的东西,还避免我们的住所被无用的杂物填满。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竟然充斥着那么多的东西。我们在这些多余的东西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能量,让我们活得不快乐。
比如,很多人的衣柜里塞满了大量的“明明不会再穿,但却有感情的衣服”。这些衣服占据了衣柜的空间,让我们总是找不到需要的那一件衣服。这种“说有却没有,说没有却有”的奇怪状态让我们每天早晨都为了穿什么衣服而发愁,而苦恼。
一旦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让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当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的时候,我们就能和我们想要的一切生活在一起了。
想象一下,打开冰箱都是新鲜的喜欢吃的食物,打开衣橱都是心仪的能给我们自信的衣服,每一件物品都发挥了最大的价值,都摆在了恰当的位置上。
你是不是会由衷地感到幸福呢?
2 从先整理头脑开始,把重心放在自我和当下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不需要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泛滥呢?
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泛滥的时代,贪便宜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让多余的物质不断地涌进来。
另一方面,我们把物品转移到了物品身上,因此触发了“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这些不想扔的东西堆在我们的储物箱里,让我们看到就心生厌烦。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遗忘它,直到我们的家里堆满了闲杂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堵死了。
想要拿柜子里的书却发现书柜外面堆满了杂物,想要拿衣橱里的衣服打开后却发现里面凌乱无章,房间的杂乱无章阻碍了我们的行动,让我们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于是,有的人选择逃离,下班后宁肯去外面玩耍也不愿意回到家里,有的人选择在烦躁中堕落,和家人频繁发生冲突。
在作者看来,这些占据我们生活空间的东西可以简单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不用的东西。一想到要扔掉它我们就心存不安,于是我们一拖再拖。第二类是还在用的东西,但因为我们不喜欢,所以我们就乱七八糟地放着,毫不珍惜地随意乱用。第三类东西是充满回忆的东西,它可能是家人的照片,是前任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朋友的祝福,等等。
这些不用的东西充满了束缚般的能量。每每看到它们,我们就会陷入自责,明明和自己约定好“必须要处理掉它们”,却一再打破这个约定,这让我们一再对自己失去信任。
为了重新找回对自己的信任和对生活的主动权,我们要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扔掉这些不需要的东西。
以自我为中心是指,只留下那些我要用的东西,把主角的位置从物品手里夺回来。比如,当我们思考是否要留下一支钢笔的时候,我们先考虑这支钢笔对我们是否有用,而不是这支钢笔本身是否有用。
通过培养这样的思考习惯,我们就能有意识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做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避免了生活在垃圾暂放处里。
以当下为时间轴是指,当过去那件很重要的东西对你已经不再重要时,学会接受这种变化,把它扔掉,送去二手店,或是送给你的朋友。
在书中,胜美女士在丈夫突然离世的10年里,身心都失去了活力。她一直无法接受了丈夫的去世,也无法接受随之而来的生活变化——一个人生活。当她听从作者的建议,开始整理丈夫留下的遗物时,她发现了丈夫留下的假牙,随之大笑了起来:“想必他在那个世界吃饭吃得很辛苦吧!”大笑之后,她发现了只要把重要的回忆放在心底就好了,东西则可以全部扔掉。就这样,以断舍离为契机,她接受了丈夫离去的事实,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不是独居,我们就需要考虑怎么处理别人的东西。
想象一下,当你的父母想要处理掉你的宝贝玩具时,你一定很不开心吧?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划地为势力范围,宣誓主权的意识。当你的玩具被父母丢掉时,丢掉的不仅是玩具,还有你的回忆和你拥有玩具的感觉。
为此,在书中,作者给了我们一个秘诀,不要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就好了。因为我们进行断舍离的目的,不单单是整理,而通过物品的筛选来自我发现和自我肯定。
在作者的培训课上,作者慢慢发现越来越多的学员和家人一起开始了断舍离。大约在3-4年前,一位学员还因为 “我的丈夫实在太难说动了……”而烦恼不已,而现在更多的学员开告诉作者:“当我们一言不发开始进行断舍离的时候,我的丈夫也兴冲冲地开始收拾东西了。”
可见,当我们收拾好东西后,我们散发出来的积极阳光的状态,也会影响到别人,带动我们周围人一起收拾。
我们活着就是不断整理的过程,通过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过上了简单清爽的生活。
3 让身体行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断舍离
在理解断舍离的内核后,我们就可以聚焦某一个场所,开始我们的筛选工作了。
在筛选物品前,我们需要从能用的时间的出发,找出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它可以是一个房间,一个抽屉,甚至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一旦开始,我们就要收拾完再停下。因为如果我们做到半途而废的话,我们就无法得到正面的反馈,就很难努力行动起来了。
在大体决定了“要从哪里开始扔”以后,我们接下来要考虑“要从什么开始扔”。一提到扔东西,大概最先进入我们脑海的,是我们最不想扔的东西吧。但是,这样的取舍是很花时间的,我们最好是从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增加我们的速度。
当我们速度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以后,我们就可以在“需要,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这个标准,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了。
在扔东西的时候,我们要和我们扔掉的那些东西说说话。那些长年以来一直使用的东西,我们可以和它说句“谢谢”,而那些我们没有用完就扔掉的东西,我们可以和它说句“对不起”,然后仔细思考它的去处。
有些可以送给别人,或是二手店的东西,我们要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在送的时候说句“请收下”,并告诉对方“如果你用不上,请不要想那么多,把它扔掉或是送人吧”。
除了处理已有的东西,依照空间类型控制物品的适量,和整理物品也是一门技术活。
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对于那些看不见的空间,如衣橱,我们要只用七成,留下三成空间,让我们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对于那些看不见的空间,如碗柜、餐具架,从美观角度来考虑,我们只放五成。对于那些给别人看的装饰性空间,如墙壁,我们只能放一成,也就是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避免冗杂。
重复进行彻底的七、五、一成收纳之后,我们就只会留下那些让我们精挑细选后的东西,自然也能提升我们的品味了。
另一方面,我们要让物品立起来,让物品的摆放一目了然。这样,我们就能不会以“好麻烦”为借口,拒绝整理物品了。
从小事入手,行动起来,让断舍离成为你的生活理念吧!
4 前所未有的畅快感和解放感,让断舍离改变你的内心世界
断舍离最大价值是能够把活在当下、立刻付诸行动的生活方式落实在收拾房间里。也就是说,通过断舍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看得见的生活环境,来改变我们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每当我们拿掉一样东西,我们内心的不安就被清走了一个。这在一开始或许只不过是敲开一个细微的小洞。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打造出舒适的生存环境,并在自问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筛选物品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适、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让自己周围只剩下当下最需要的物品。
在书中,阿香小姐在顺利地进行断舍离后,发现自己的房间里有一台并不需要的液晶电视机。于是,这台昂贵的电视机果断被她当做了礼物送给了好友,不仅增进了她与好友的感情,她也可以在电视机的位置上摆放她真正喜爱的东西了。
如果我们持续筛选,能留在我们的身边的东西就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一开始我们就很珍惜的东西,第二种是回过神才发现的东西。
这些我们精心挑选的东西共同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就获得信任自己,依赖自己的勇气,让我们从不会打扫的人变成了会精心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在书中,作者的某位女学员在对衣服进行断舍离后,发现自己留下的都是蓝色的衣服。在色彩心理学里,蓝色有男性的意义。这与这位学员最近想要开拓新的领域的打算,需要一些勇气的心理状态不谋而合。这便是一个以断舍离为契机,发现内在自我的例子。
长久以往,当我们在判断一件东西是否该留下,乃至一个决定是否该坚持的时候,我们会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外在的评价为中心。
这些来自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父母,或是我们身边的人的决定,会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战,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遵从我们的内心,好好活着,不轻易被外界定义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以上便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断舍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筛选物品,我们选择了需要的、合适的、舒适的物品,为不需要的、不合适的、不舒适的物品找到了合适的地方。
每一件物品都是有生命。当我们选择拥有它们的那一刻,我们就需要对它们负责。如果我们把它们留在家里却不使用它们,或者随意乱用,不好好珍惜的它们,它们也会难过。它们散发出来的负面情绪犹如身体里的毒素,让我们焦灼不安,失去方向。
通过断舍离,我们和我们喜爱的一切生活在了一起,从没有要求,怎样被对待都可以的人变成了会精心挑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这样的理念也会慢慢改变我们为人处世的看法。我们也会慢慢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而不是周围的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活成不能被外界轻易定义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重新审视我们和物品的关系,选择那些当下需要的留在我们身边,活出简单舒适的人生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