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华杉讲透】:“「喻」是知晓、明白。君子做事,必辨其是非,合于义就做,不合于义就不做。有义有利,则取;不义之财,不取。小人做事,只计较利,对自己有利就做。这义利之辨,可不是说要利就是小人,要义才是君子。事实上,「利」,是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君子喻于义,在于心安,安心做事,接受结果。”
《华杉讲透论语》:“「喻于义」,就是把义不义弄明白;『喻于利』就是把有没有利弄明白。君子喻于义,就不会为利所迷惑,也不会迷失方向,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小人喻于利,就像猴子掰苞米,今天干这,明天干那,每天都在找机会。因为孔子、孟子都老把义和利放在一起说,给人感觉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人们就不太好接受。回顾历史,多少大恶人,也荣华富贵,还得以善终,人们心里,就难免觉得还是利重要。义和利没有必然联系。「利」是你的自己的本事和机缘,「义」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原则。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义的「利」在哪里呢?在于心安。”
“「喻于利」,不等于你就能得利,反而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心不安,各种纠结,各种焦虑,各种废动作、乱动作,最后一无所获,悔之不及。『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有人又要问了,静候佳音,这样行吗?如果坚持了一辈子,也没佳音,没有成功呢?那就接受结果。人们总是对结果不接受,总是想改变结果。但为改变结果做出的各种折腾,往往并不能改变结果,而是越陷越深,越挣扎离目标越远。君子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只是安心做自己的事罢了。安心做事,接受结果,这是君子喻于义,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最大价值。”
今天这句话跟华杉老师的解读给当下的我非常大的启发。
首先,第一重启发是,我真正理解了「利」和『义』的定义,同时我发现自己过去对它的理解是狭隘的、对立的,并且是错的。过去,我只是简单地将「利」与金钱画了等号,将『义』理解为义气、正义。
今天我才明白,「利」和『义』不是对立的。「义」指的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利』指的是本事和机缘。
这两年工作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发现自己过去是没有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态度、标准和原则的。这背后有两重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之前一直处于学生的状态,只有一个目标和任务是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其实是没有太多需要做选择和判断的时刻。另一方面是,每天被课和知识塞满,没机会也没时间静下来体会经典,而且那个时候缺少经历真的读不懂,也静不下心来去读。学生时代最大的诱惑就是娱乐。考大学就是凭成绩,没有「利」的部分。
进入社会工作,我才真正体会到「价值观」和「做事态度」的重要性,因为诱惑和噪声实在太多了。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大混战”中,学生时代我们只是在跟同龄人比拼成绩,而进入社会就是跟社会中的所有人相处,年龄、资历、经历、阅历、学识、能力、家境等这些都是不同的。
我去年切实地体会到「喻于利」的状态,那种焦虑、不安、焦灼感使自己坐立不安,时间过得很煎熬。
今天我才明白「利」(本事和机缘)其实是不可控的,「义」(价值观的选择和做事的态度)是自己可控的部分。
华杉老师的解读给我带来第二重启发是,我在这里真正懂得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的深意。
当我从去年的「喻于利」的状态中脱离了出来,虽然没有做太多废动作,但搭进去了时间、精力在内耗上。后来,我发现,「喻于利」的时刻在生命中还是蛮频繁的。就好像外界稍微递过来一个钩子(机会和诱惑),志向不坚定、头脑不清晰的自己就很容易想要尝试一下,这其实就是一种小人的做事态度。我从这种情况中体会到,这还是志向不够坚定的表现,注意力偏移到了外界,遇到机会和诱惑,就不能坚持自己的使命了。
这很正常,像是人性的弱点。我在耕耘的过程中体会到,耕耘的过程是否有收获其实自己内心是清楚的,但这个收获跟外界定义的成果,还差很远,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意志不坚定的。就像,麦田里的人都在热火朝天地收麦子,自己看着眼前刚种下不久的种子,绿芽还没从土里冒出来,并且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种下的种子是小麦还是大树。路过的人看着平坦的土地,也会好言相劝,万一是个瘪种呢?别在一个地方吊着,多挖几个坑试试看。自己看着那平坦的土地,有时也会受到周围热火朝天地收麦子的情绪和声音影响而感到焦虑,有时又充满信心,这是在摇摇摆摆中不断地坚定自己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价值观的指引和不断地投入,也就是说,当意识到,自己注意力向外了,被外界的事物带跑偏了,就要把自己调整回来,回到自己的志向上、投入在自己的志向上。
今年我的体会是,「喻于利」的状态还会出现,但自己基于事情能够更快地把自己调回去,专注于志向上。我还有一个体会是,我发现「志向」其实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一开始它可能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感觉被吸引、感觉是对的,然后就去做,做着做着的过程中,才渐渐看见『志向』的轮廓,「志向」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变得清晰。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体会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深意,这其实带我走向了完全放下『喻于利』的状态,当然真正做到是一个反复体察和调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