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高教时间长也不长,最早听说是自己刚来北京时(这是最近才想起来的)。大概15年九月份,梁老师给自己无意间提了一嘴,当时认知被困在瑜伽圈,觉得瑜伽教练还是跟着瑜伽圈的才算学习。不过这两年认知不断地被打破,对于康复和整体功能训练越来越感兴趣,今年四月初在一个线上学习群被梁老师拉出来安利。说要学习就跟着真正的练家子学,要不然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然后给我看了高教关于【转念】演讲,觉得跟自己禪修感受到的东西很像,心生好奇,买了《城市就是健身房》,讲到了筋膜链,正好自己也在辛苦的啃《解剖列车》,更加好奇。经过几次乌龙之后终于在一个下午去惠新西街爬了一个多小时。见到高教本人,跟自己yy的有点差别,感觉话很少,不像一个教练。对于一个多小时的爬行没有太多的喜欢,但又觉得有用。至于哪里有用,自己也不清楚,因为一起爬的人好像对这个很热衷。可能自己需要再多实践才明白。反正也不知道他厉害,就是觉得他讲东西的视角很特别,很有趣,都上了三次课了,听说他在知乎上很有名,然后开始觉得这个教练真的很像教练。
现在看来没有犹豫还是对的,我们竟然成了这一版MTM觉知课的终结者。
从四月底到八月初,12节课,如果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点太神话了,但说真的,自己对比三个月前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没有那么拧巴,肯慢下来,没那么着急,也没有那么焦虑,对于很多东西更多的是分享而不是证明自己了。更相信自己,也更自在了,对于自己想要的有了一些方向和去做的动力。
课堂上高教的姿态不像个教练,像个分享者,觉得这个东西好好玩,来大家一起玩玩吧,所以身体这个载体在这种带领下开始有点意思了。
感觉上课中他也没有教什么新的花样,没有去讲高深的技术,连理论都没有。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动作,除了有机会重新从婴儿开始学习对身体的使用,还有有意无意提到的一些话和一些发问也会很击中自己,对。我们的状态决定了高教所讲所练。比如他回答一个同学提问时说“不要去想做了什么让你轻松,可以去思考一下我没有讲什么让你轻松”,还有关于疼痛的解读“疼痛只是一个信号或者反馈”“练习当中的平衡之道”“发力次序和发力点原则”“纠正身体的运动模式”
好多东西听了他的一些解读。好像并没有那么复杂了。
原来自己看问题容易停在点或面上,不管是疼痛还是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看不开,想不通,纠结呀,焦虑呀,总之特别容易不开心,也就是格局太小了吧。现在想想就是明白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欲望太多,想法太多却不去尝试,不去做,真的不如没有梦想轻松。现在再看问题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开始想想结果,想想原因,发觉生活中不是有了A就会产生B简单的因果关系,生活中,是彼此相互联系,彼此相互影响的,有时候原因就是结果,有时候结果也成了原因。有时候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之前太过依赖书本和他人的经验,忘却了本自具足的能力,身体自己本来就会的动作,观察和模仿的能力,感受差异的能力,导致一遇到事情就会慌了神,乱了手脚,茫然无措。开始发问,求助,然后被同一个问题变着花样耍弄。感知变化让自己知道自己是可以慢下来的,慢不下来的时候大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又怕自己落后,你看世界变化多快,不紧紧追上,以后怎么办呀?为未来的担忧又开始让自己焦虑,迷茫,加快脚步往前,却不知道去哪!看似对自己的照顾,现在看来太过“暴力”,如此不信任自己的向外追求,想想真是有点后怕,真怕自己把自己搞死!
越来越感受到高教就像是《摔跤吧,爸爸》中的老爸,没有像教练教给女儿们具体的套路和技巧,而是传授心法,理解破局之道。技巧可以一时有效,心法却能突破天花板。又像老鸟教小鸟,赶紧学会生存之道呀,我又不能一直陪着你。
学会了什么?
生活中,学会是与自己的相处和对自己的照顾。开始学会去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和讯号。用一种温和和身体接受的方式来顺应感觉。
工作中学会了耐心和取舍,对于学员和一节课来说,当下的状态最重要,刚刚好最好。当下有限,应该享受的度过,而不是背负压力咬牙前行。
认知上的升级,锻炼身体原则。整体发力模式和关节联动以及发力次序的建立。
思维上,想问题更加多面化了,也会开始问自己一些问题了,会用批判的眼光去判断一些答案,也会多几个角度去假设问题和答案。
这个人好像能够更真实的呈现自己啦,好像变得更可爱了。卸掉了一些东西,更轻松了。
还有不慌了。做动作就是做动作了。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听到课程改版了,有一瞬间有点懊悔,后来转念一想,每个变化都有不同的体验,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