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们被教育要勤奋、努力,才能出人头地,这本没有错,但并不是在所有领域付出同等的努力都能够收获同等的回报。
在《跃迁》这本书里接触到一个新的名词——头部效应,指的是在领域的领先位置,即头部位置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益,获得更大的加速度。
人们常常能够记得第一,而对第二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例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世界第一高峰,第一个推广共享单车的人等等。在头部位置自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产生更快的发展。小学同学,在毕业后进入不同的初中,就步入不同的轨道,站位不同,发展的速度差别越来越大。
什么是头部?头部就是你所在的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这难免会让人立马想到了首富、想到大号、想到牛人,向往成为另外一个他们。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成为另一个马云、比尔盖茨,那多半是天方夜谭。
要发展,重点是找“自己”的头部,注意,是自己的。专注于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情。如何找?这过程要避免进入三大误区: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
很多前辈在指导年轻人择业的时候,都会想到,以兴趣为主(包括我自己,也会这样子跟学生讲)。但事实上,没有深入了解某个领域,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究竟能不能成为优势。我擅长office办公软件,但踏上职场,才知道这方面玩得比我溜的人大把。知心姐姐(哥哥)不等于好咨询师,喜爱阅读不等于会读。
要考虑的是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生产高价值的产品,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才能变现。喜欢旅游,但从旅游这个事情产生相关价值的产品不是更好吗?例如写游记、攻略、心得等等这些可以为别人带来价值的产品。
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火热的新媒体和内容创业,让很多人投身进来,却没有得到如期的收获,毕竟竞争真的太激烈了,头部已经被别人占据了。而且,别人是有一定的实力和积淀的,咪蒙曾经是编辑,六神磊磊曾经是记者,都有着长期的写作经验,有过不少的积累。没有方向的着急入场,也只是成为了炮灰。
要考虑的是差异化优势。
不在热门领域随大溜,因为难以跟随。古典这样说:
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找到自己跟别人不同的地方,才有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三: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
网络时代让人开阔眼界,这是优势,但也容易陷入一种理想状态,因为太遥远,太虚幻。没有真正接触过业内的东西,难以成为行家。
要考虑的是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如果课程、阅读等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最终无法帮助解决当下的问题,那有什么意义呢?从身边开始,着眼于最近的头部,思考自身差异化,才能有所突破。
总结成一句话头部效应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