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经典就该让它老去:唠唠新版葫芦娃
最近新版葫芦娃吵得沸沸扬扬,网友纷纷表示形象有点辣眼睛。
按理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葫芦娃就算没有变成耄耋老人,也起码越来越成熟。
可是,我却怎么看着越活越萌呢?
对于经典的传承我见过两种人,有种人总喜欢把“中国老祖宗传下来那么多好东西,不能都给丢了”挂嘴边,我觉得这种人大多数都是附庸风雅,简单点讲就是装B,他们奉为经典的那些孔子老子、诗经史记,估计他们也没怎么读过,人云亦云罢了。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是良性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前面基础之上创造的属于本时代的文化,那也大可不必把学习老祖宗的东西这件事看的多重要了。
这就像是打游戏闯关,明明前辈已经帮你打到第九关,你不接着打,非要自己重头打,说这样学的扎实,那谁也没办法。本来就是信息爆炸时代,几千年积累的信息你不挑着接受,非要重头开始,有生之年能看得完吗?这不就是有巨人的肩膀不站,非要钻矮子裤裆嘛。
还有一种关于经典的论调会说:“这么好的东西,不重新按照现在人的审美、运用现代人的技术重新倒腾一下,我们的后代看不见就白瞎了”,我也是醉了!
历史的长河里,好的经典的东西太多了,且不论都保存下来现不现实,就是保存下来了,难道还非得倒腾一下?
对于经典,诚然当时的技术水平、文化思想也许放在现在是落后的,但是你永远无法复制出他当时带给我们的快乐,就像我怀念小时候妈妈做的手擀面胜过五星酒店的面,怀念校门口那五毛钱一根的冰棍儿胜过哈根达斯,怀念那个马尾辫的女同学胜过范冰冰,这种感觉不会再回来,只能放在回味里。
致敬经典的作品很多,翻拍的经典也不少,但是我觉得不要为了经典而经典,一方面是要有切实的原因和理由,另一方面要有发展和传承的脉络在里面延伸。否则,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呼唤经典,不等于是渴求有人真的帮我们复制一个经典。
经典之于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有段时间我曾经怀念的雪人雪糕,这个味道总是让我想起来就流口水,后来想不到有一天在市场上居然买到了,包装更好了,工艺也许更精良了,但是我咬了一口,哭了。
不是不好吃,是因为我再也吃不到那年的雪人了。
我想要的不是再吃一口雪糕,而是那回味的美好。有时候缺失也是一种美好,补上了反而是败笔。
这种回味的美好,我宁愿留着它,也不愿有人破坏它,除非你能做的更好。但做得更好又有什么用的,我其实只要有一个回味就已经满足了。
我们整日网上集体回忆,开始诉说的除了葫芦娃这种文化记忆,还有很多美食、美景和人,我们总是说要是再能让我吃上一口就好了,要是再能让我看一眼就好了,要是再能让我见他一面就好了,其实呢?
真的让我们吃了、看了、见了,我们又会觉得也不过如此,反而让回味的美好变得浑浊。
我们想要的是回味,不需要回应。不要把它复制一个放在我的面前,我要永远想他,却得不到他,这样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