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说起周公,似乎总与“解梦”纠缠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执政6年后让位于成王,实现权力的和平过渡。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当危难过后便毅然让位,周公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受万代称颂,同时也引发了后人对其让位之举的质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师记论训》中都说周公想要夺取天下。《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也有记载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着天下的国事。
又有人考证说,《尚书·大诰》中出现的“王”,把周文王称为“宁王”,也称作“宁考”。而“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所以这个“王”应是周公。《尚书·唐诰》中也有记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诰》中的“王”称康叔为“弟”,显然这个“王”也是周公。如此说来,周公的确自称为““王”。
根据以上证据,便有人认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纪尚幼之时,便有谋权的意图。之后以“王”之名义,行“王”之权力,虽说东征西伐、治国安邦功不可没,但也不能掩盖其意欲以权夺位的野心。
至于周公最后没有取代成王,实乃应变形势的无奈之举。因为遭到当时地位举足轻重的召公、太公的怀疑,而成王也对周公起了疑心,并且周公的两个兄弟管叔、蔡叔又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合起兵,关中局势动荡不安,形势对周公极为不利,周公不得不还政于成王,以平息众怒。
此番质疑,对世人心目中周公那无畏无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更多的人仍坚持认为,从周公临危受命而勤勉摄政之举,从他在武王病危之时愿意以身代死的决心,便可看出周公对国对君的一片赤诚之心。女此忠君爱国之人,绝不可能做出僭越夺位之事。
无论是无奈还政,还是真心让位,不过是后人充满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随他而去,深埋黄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