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大学同学,我们还是同乡。
大学毕业后,我在汕头谋得一份教职。他听说后,给我写了一封信,提到高中老师对他的影响。前两天,我们在微信上聊天,他又说到他的高中老师: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心里感念他的好意。但他不知道的是,如今做老师越来越难,一个孩子的成材从来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功劳。学生受老师的影响的例子固然存在,但那实在是个小概率事件。
这两天一直在想那个鼓励他的语文老师,还有那个挨打的班主任,这其中的温暖和悲凉,我特别能体会。于是就想到这一年来我接触到的几件事。
有一天下课后,庞同学拿着成长手册让我写寄语:“老师,你帮我写写呗。”
我想看看成长手册里都有什么。她藏着小心思,紧捏着不让我看。“哎呀,你就在这里写一下就可以了,前面不用看的。”她一边说,一边把笔往我手里塞。
我给她开玩笑:“你不让我看,我就不写了。”她一直央求着,跟到办公室。她张开大嘴傻乐着,露出两排大白牙。想起刚才上课的事,我开始冷起面孔。
在课堂上巡检作业,发现她的作业本上一片空白。我有些生气地问她为什么不写,她说没听见。她一点也没把我的话放在心上,依旧乐呵呵的。
我提高声音继续批评她。她的笑容渐渐没了,终于低下头。我原以为她会几天不理我,没想到刚下课就来和我套近乎,似乎刚才的批评一点也没影响她的心情。
现在的学生心里特别能容事。我实在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这和我们小时候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完全不同,被老师批评了,能难受一两天。我们小时候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碰到老师屁都不敢放一个。在路上走着,远远地看见老师,都赶快躲起来。
我接手这个班时,学生和我还不熟。一天放学后,碰到两个女学生。她们从侧面跑过来,在一米外站好,手拉着手喊老师好,喊完又鞠了个九十度大躬。
我吓了一跳,在一瞬间想到一众泼皮给鲁智深贺喜的场景。我愣了下,狐疑着往外走,她们在我身后哈哈大笑起来。
这些零零后的学生或许是生于农村,但他们却是在大城市里长大的,这是和当年的我们最大的区别。见识的长短、阅历的多寡,往往会塑造出性格迥异的个体。
我小时候在闭塞的环境里长大,对老师的权威有天然的敬畏感。而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开放的环境里,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概念并没有填补权威被消解后的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压制改变学生的路径变得越来越窄。既然压制走不通,就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吧。由于他们没有学会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把你对他们的尊重当作纵容。这时,学生对老师的反叛就产生了,使老师影响学生的难度加大。
除了这些,有时候还受到家长的羁绊。有个同事去家访,想和家长督促一个孩子的学习,没想到家长明确地说: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受那个苦。办公室的同事听了很诧异,问:这个孩子家里是不是很有钱啊?答:一家四口挤在两间小房子里。
大家都唏嘘。我发表意见说:如果身边有许多不读书而大富大贵的例子,自然会觉得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能安于贫贱也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