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教室改造运动,正在兴起
近10年来,对于学习环境变革的研究文章,名气之大,价值之高,首推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的《学习空间及其发展趋势》。
学习场景的重要性,地位需要在上升。
重视学习场景,重新思考教室环境,审视桌椅的摆放,讲台的定位,显示出教育改革在产品层面的精细化趋势。
在文中,焦建利教授提出的论述极其精彩——
学习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领域。
——教室是学习的基本场所,讲台黑板,桌椅板凳的摆放,以前极度不重视,但它实际上非常重要。
意大利心理学家洛利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在他的著作《第三任教师:让你通过设计变革学与教的79种方法》里提出,“儿童经由交互和互动得以发展,起初,与他们身边的成年人(父母和教师)互动,接着与他们的同伴互动,而最终,他们与周遭的环境互动。环境是孩子们的第三任教师”。
焦建利:当前,学校学习空间建设主要存在三种缺失:主体性缺失,科学性缺失,教育性缺失。
说通俗点,就是教室应该什么样儿,教室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说了不算,教室建时什么样儿,没有听取专业用户的意见,教室建成后用的怎么样,基本上就是跟教育两张皮。
“一句话,物理的学习空间的设计,尤其是新型物理学习环境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上,基本上还是一个建筑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空白地带。”
基于环境变革带来的教育变革,需要把教育思想代入建筑设计中。简言之,要用建筑学+教育技术学的结合,来解决教育变革的问题。
听着是不是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这其实说白了,是教育+思维的典型应用。
教育+建筑=学习空间改造。凡是用教育思维进行跨界融合,往往都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未来的教室,它应该什么样?
思路一:桌椅不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是可以灵活组合的。
原因:这样有利于大家聚成小组,一起讨论。
依据:根据最新的学习科学,学习在团队协作式往往最高效
思路二:讲台应该和课桌椅保持同一平面
原因:降低教师的权威性,打破教师为中心的范式。
依据:教室角色,已经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和支持服务者。
思路三:教师上课应该走来走去
原因:教师走入学生中,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出轻松活跃的学习交流氛围。
依据:对话式教学,是最好的教学。
思路四:教室里要有一面数字资源屏,教师可以随时调用展现好的视频
原因:国家正在推优质资源班班通,每个班通了之后怎么用?就是要实现优质视频教学内容的随时调用显示。
依据:大数据时代,数字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也应该是学习空间的组成部分,它们大大地拓展和增强了那些从传统意义上说的之于教室的学习经验。基于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将成常态。
思路五:让学生们把手机用起来,鼓励学生搜索网络上的相关知识,并且把结果能投到大屏幕上。
原因:byod进教室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你跟手机争抢学生的注意力,不如把手机“招安”,变成你课堂中的一部分。
依据:高品质学习空间要能够支持学习者在不同的终端(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室内投影或交互式电子白板、云存储空间等之间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便捷分享和流转。
思路六:让学生们上台讲,讲的好,现场给分儿。
原因:基于能力实训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就是要创造各种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表达,课堂一定要有“练”。
依据:教育的本质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应用知识,是让人的能力和智慧得到成长,从知识到智慧成长 最佳的连线形式就是基于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
思路七: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秀一下,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笔记文章视频作品)投射到大屏幕上。
原因:国家正在推的学习空间人人通,需要一种合适的产品形式和展现形式。
依据:基于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促人成长,老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是教练而不是裁判,老师应该起到呐喊助威表扬激励的作用。
2017年,今年,北大开始改造地学楼,目前改造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全楼33间教室中大多都被改造成研讨教室!
2006年。那一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甄陶还是镀金》,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文章指出:
研究课在中国的一些大学虽然开设有年,却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即使在北大,也没有专门供研究课使用的教室。
多年来,我和同事们的研究课都是自己想办法去找地方,从办公室到会议室,费尽心机。学校的教室都是讲台式的,它表明体制之中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
在这种方式之下,教学的内容就被理解为传授知识。这种课程有一个认识论上的基本假设:一种基本、完备而正确的理论或知识是可以通过讲授而传达给学生的,学生所需的劳动就是简单地接受、听讲与记笔记,不要说质疑,甚至连提问都是不必的。
韩水法先生当时已经在知识论层面注意到,北大和中国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室配备方面存在的重大缺失。
2012年前后,北大发力推进研讨课教学,至2015年,已有21个院系在81门本科生必修基础课和通选课上开展试点,大班课程开设131门次,小班讨论课839门次,参与教师770余人次,选课学生14000余人次。
台湾大学
为了配合通识课程以及必修课程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需要,台大于2006年开始规划将地理系旧馆拆除,建设成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的“博雅教学馆”,以增加120人以上及20人左右的大、小型教室。
改造工程开始于2009年3月23 日,2011年2月1日取得使用执照,于2011年2月21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2015年4月29日,川大发出“关于望江东三教小班化教室改造项目的公开招标”。
校长谢和平指出了教室改造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我们从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和非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打造一个精英教育的高校,需要‘小班’的课堂。”
清华大学
2016年初,清华将三教7间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论教室,将桌椅更换为变形桌椅,只要将桌子旁边的副板撑起来,就可以将六张方桌围成一个圆桌以展开讨论。
除以上高校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进行了研讨型教室桌椅公开招标,北京大学医学部、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空军雷达学院等也根据自身教学改革进程,将旧教室改造而成新的小班研讨课教室……
5年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在改变传统教室的座位布局之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提高48%,同时,他们的考试成绩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期,英国人对153所小学教室的改造进行考察,并得出结论:教室环境的改变对学生学习进步的贡献率高达16%。这其中,决定性因素在于学生由此获得的灵活性和主导权,也就是说,学生有权利按照个人喜好,对教室进行改造。
不过,改造教室的工程,并不是搬动几张桌椅,或者添置几块地毯那么简单,而是对教室进行全方位的改造。这其中,也浸润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只有教育的根本改变了,学生的表现才会取得实质性的变化。
2017年夏天,美国马里兰大学花费1.2亿美元打造了12间新型教室。
这些新型教室属于马里兰大学的爱德华•圣约翰学习与教学中心。该中心是该校花费了1.2亿美元打造的,主要用于教学、学习和创新活动。中心内部设有各种场所:如上文所说的多间圆桌小教室,配备转椅的剧场一样宏大的报告厅,玻璃白板和屏幕随处可见。
这种专门设计以促进学习的教学空间在美国各地的校园里层出不穷。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是先驱者。最近爱荷华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许多其他大学都创建了新的教室空间,并且对在那里上课的教师进行了使用培训。
教育学上的依据——
高深学问与初级学问的根本不同在于,高深学问中存在很多前沿、不确定的知识,这类知识很难被清晰地由教授传授给学生,因此研讨课就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需的存在。或者说,假如一所大学没有研讨课,很可能意味着该大学所传授的并非高深知识。
与课程分类对应,大学的教室也应当分为讲授课教室和研讨课教室。
《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17日B5版,题目为《让小班研讨课教室改造成为主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卢晓东
心理学上的依据——
从心理学上讲,我国高校讲授课教室往往为教师安排一个高出平地的讲台,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使得学生对教师须仰视,因而容易产生崇敬之情,“仰之弥高”。
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劣势,难以平等地提出疑问,产生问题后又往往反复掂量是否提出了愚蠢的问题。
教师站在讲台上,对于学生是俯视因而心理上处于优势,难以引发学生平等的提问,有时因为心理优势而感觉自己讲的都是真理,而难以容忍学生提出的“怪问题”。教师高高在上,是知识的权威和“牧羊人”。
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仰视日久,因而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模式和学习态度。此外,课堂上学生前脸对后脑,难以形成面对面相互讨论。
智慧教室大屏功能集成
一、直播系统 双屏三屏,同时支持学习和交互
二、点播系统 学习 笔记 下载到本地
三、扫码签到墙 扫码签到上墙
四、课堂互动系统 手机参与活动,手机总结甩屏到主屏
五、学分档案数据统计系统 学习多少,互动参与多少,笔记多少 ,作业多少,成果多少
六、存储系统 原创生成性内容甩到云端,进行存储。笔记,故事,心得,课件,设计 ,视频
可视化甩屏云
智慧教室,按照王涛的理念来实现的话,就是未来级产品——真正的具有大数据和云计算,智能特征,以物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智慧教室。
假设咱们用了100万做这个,成为典型样板,以后全国每个高等院校都做这个,总规模是100万×2300=22亿。可是高等院校不会只建一所的,再加上基础教育领域的市场规模,市场规模为千亿级。
传统的阶梯教室有“官僚化”的味道,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威”以及与“听众”的单向度的知识传播过程。汪丁丁说,课桌散布于教室四处,各小组的学生围坐在课桌旁交流,这才是最适合批判性思考的讨论方式。在这里,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逐渐形成批判性思考的思维习惯。
喜欢打麻将的人其实都明白这个规律,一场牌打下来,糊多次小牌的人,往往不如糊一次大牌的人赢的钱多。
其实在其他领域也存在这样的规律,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做的最多的,而是那些做的次数少,而单次价值很高的人。真正的高手都具备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做哪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教室改造之于教育信息化变革的作用,特别适合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