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信,只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自信是意志强的结果。
自信并不是天生的,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自信,其实那都是环境造就的。在我们性格形成之初,如果我们做了一件事,无论成功或者失败,若能从中体验到超出我们预期的成就感,那就能积累一点自信。
有的人很幸运,从小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积累了自信外向的性格。而有的人因为家庭变故、教育方法不当,很多成就感会被否决,比如父母限制孩子活动、严厉的家教、不经常鼓励孩子等等,这种经历的作用就没有体现出来。
行动是思想的敌人,经历是自信的基石。
如:自卑的人会更自卑】。原因就是自卑的人更容易在经历中受打击,但是真正的自信又只能经由经历获得;在经验的两条跑道上,自卑的人最后只能怪罪命该如此;而自信的人越来越自信。
性格定型之后的我们,能左右自我的多少,这种成就感是由从小养成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你解释成功和失败的方式可能影响你的动机、心情,甚至是你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与过往的经验、所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跳出这两层去看问题,似乎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社会上普遍对沉默少言的人定性为内向型,这种内向性格的定义,让自卑的人进入社会后,想要改变沉默寡言的动力会竭力形成。沉默寡言的”自卑“是真实的自我,想要变成开朗话多,这是相对于站在理想的自我上而言。跳过真实的自我,直接变成理想的自我,这种改变,人怎么可能不受挫呢?
当一个人内心有了极其渴望实现的理想的自我时,他就往往更加在意他本来真实的面目,甚至以之为耻,竭力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比如一个沉默少言的人羡慕能言善道的人,他就一直关注能言善道带来的好处,而忘了沉默少言其实更能显出成熟稳重、和理性的品质。
有人说,当我在熟悉的人和环境面前,我的性格是另外的样子,开朗、外向、话多,是大家的开心果。那是因为环境给了你自信,让你可以自由、放肆地表达出真实的自我。这种自信来源与环境的信任与安全。
PS:如果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性格的改变同样也需要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