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制度不灵活,还是执行不到位?

工作中,很多人耳朵都会听到这样的话:

“这个项目没有成功,都是因为公司的制度太死板了,一点都不灵活,煮熟的鸭子飞了!”

“上级单位制定的政策太不适合我们了,落实不了,我觉得上面的政策需要改进。”

“为何上面要制定那些规章,这挑明了就是制约我们发展业务呀,纯粹是为了‘养闲人’。”

……

这类声音,我相信只要是在工作中,都会听到,而且是“连绵不绝”,一般一个人提出来,会不断有人附和认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气氛”:工作遇到难题,上面制度不行;项目推进不下去,上面政策不接地气;效率提不高,上面的约束性规章太多了……

甚至到后来,很多单位在单独自我总结的时候会进行自我剖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分析自己一年来对下面的一些政策、制度、要求是否有效接地气,否则就是认识不深刻。

所以,时不时的,我们从心里都被打上了一种烙印:上层永远不知道下层的难,生产的制度永远满足不了基层的需要。

这仿佛让一部分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永远可以从外部找到原因,而自身因素变得那么理所当然:

制度规定的太细,说限制了下层的自由!

制度线条太粗,说对下面没有指导意义!

事情没有办好,市场上不去,我没有什么责任,因为我也没有办法啊,上面没有给好的政策、制度!遇到这样的理由,就是老板,也找不到问责他的理由!

制度:“动其根本”的好执行,“伤及皮毛”的不灵活

以前在公司的本部工作过,就是社会上常说的“机关”。一般都是一些管理类事务,大家都会想到“内耗严重”。什么是“内耗”?为什么会有“内耗”?我想下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经历过。

以前我在公司行政部工作的时候,有一项很小的工作是协调管理全公司的会议室,因为会议室属于“公共资源”,整个公司有20个部门,只有3个会议室,资源少了,使用的部门多了,所以就要涉及到管理,平常就会涉及到协调。

为了更加有效的管理会议室,确保全公司能够有序合理使用这些“稀缺资源”,行政部就制定了会议室申请使用管理办法,说简单点就是哪个部门要使用,提前向行政部书面申请,行政部根据公司情况统筹安排,交替使用。

其实,申请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部门随便一个人在制式表格上填写具体会议时间、参加人数、会议内容等,找部门负责人、公司分管业务的高管签字,剩下的事情就交给行政部了。

按理说,这是个事情,可是就是这么点小事,却得到了以下的回复:

“就那么点事,为什么要签3个字?”

“我们就开10分钟,签什么字,你们纯粹没事找事?!”

“层层审批,你们这就是‘形式主义’,不要天天坐在舒服的办公室想着法搞条条框框来压我们……”

总之就是制度不合理。

面对这么多冠冕堂皇的说辞,“天天舒舒服服的”行政部人员只能默默的叹口气。说实话,真让人无法反驳,多么调皮的倔强啊,让人不得不接收,内心还把自己否定一下子:是啊,我制定这些干嘛?别人麻烦,自己也麻烦。

所以打出“制度不合理”的“内部纠纷”是最有杀伤力的。

可是这项制度的背后,是很多次的教训:

以前,会议室没有管理,那个部门有会就直接用,会议安排没法分紧急与重要,一些不重要的会议经常耽误了重要的紧急的会议召开,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差错。更有一次,某一部门需要开会,就和部门负责人申请了,没有请示分管业务的高层领导,然后会议就开起。不巧的是,一位重要客户临时来公司洽谈,公司高层就带着客户进入会议室,当看到一满会议室的人,很难想象当时公司领导的表情……

所以,这项制度固然是麻烦,但是毕竟背后有其合理性存在,不得已而为之呀。实践证明,提前申请,统筹安排是会议室管理的一个相当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对于办公室少的单位。

说到这里不是分享办公室管理的经验,而是借这个事情说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待任何措施,我们要想想其背后的道理。从这点看,制度还有问题吗?

有人说,设置制度没错,但是执行起来太麻烦。

关于制度“麻烦”的事情,其实有很多解决方法,比如,为何不提前做好准备呢?你明知道今天要开会,那你为什么不能早一天申请,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去签3个字。

如果说你总是在开紧急会议,那只能说明你的预见能力很差,控制能力有待提高,执行力方面有偏误。

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就说一件事就行---那就是财务报销。

以前报账就是财务室的事,把各种报销凭证往财务那一扔就不管了,然后就坐等钱到账,或许我们早就习惯这样的“制度”了。

后来,财务室制定了新制度,那就是自己要核准好报销凭证、粘贴好,把各项材料准备齐全,财务室不再包办,只负责审核。很多人就不愿意了,“以前不都是财务在办吗,现在咋让我们办?我们哪儿有时间,要你们财务干嘛?”又是这制度不好。

可是这事儿不同了,无论制度好不好,无论你是业务部门,工作再多重要、地位再多高尚,你还是必须得执行,而且,在报账前,你还得做好精确的财务开支计划,去哪里?什么时候结束,大约需要多少钱?然后你得找一大堆的人签字。计划做的想破脑袋,签字签到没脾气。

即使这样,再忙的人也会挤时间去一步步走报销流程,在紧急的事也比不过找财务审批,大家毫无怨言,无怨无悔。

为啥?不执行你的账就报不下来!厉害不?就是这么的无奈,就是这么拽!

多么奇怪的现象,多么痛的领悟。

现在你还会说制度不好吗?计划不好做吗?

为什么在财务报销上,这个问题解决的挺好,而会议室审批大家就会说制度是“形式主义”,我想大概是这个制度没有动某些人的“奶酪”,如果一旦与直接利益关联了,还有什么制度落实不了。

是选择消极应付,还是积极应对

我以前在集团公司营销管理岗位的时候,到基层营销团队去调研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抱怨,一次,一个负责某个区域的“地方大员”抱怨:“集团的营销政策一点都不合理!”

“为什么呢?”我问到。

对方说到:“我们办事处为了拼一季度指标,已经拼掉了半条命,现在二季度又增加了这么多任务,谁都知道一季度才是客户和业务的集中爆发期,现在这个时间红利已经过了,任务还在加码,集团公司的人咋那么没有水准,连市场都不清楚就胡乱下政策?”

“咋怪得到集团那去呢?你应该找你们大区才对呀!”我感到很纳闷,集团针对全国市场,咋会单独考虑到你们一个办事处。

他说“这个任务就是集团一级级下来的,集团要是不‘胡乱’制定这样的政策,省公司和大区就不会一级级下来”。

我问到:“为什么二季度业务不好做?”我看了下该办事处当前的业绩,系统排名居后。

他说“一看你就没有再基层待过,一季度,在外务工的人都回来过年了,人气旺,市场需求很大,春节一过,人都返回工作岗位了,哪里还有需求,我们的产品怎么会有市场?”

他说的很有底气,以为把我这个“未出茅庐的书生”镇住了。但是他不知道我在办事处、大区做了近十年的业务岗位。

事实上,集团今年二季度的“任务增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为何到办事处就会大幅“加码”?经过调研发现,是因为所在大区一季度存在任务欠账。

但是无论什么原因,这位“地方大员”用覆盖全部市场的政策去套他经营的“一亩三分地”,并且用他经营的实际情况(二季度本地市场没有人气)证明了这个集团政策的不合理。

有时候我也承认,上级单位在制定政策和制度的时候,对下面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任何事务都是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集合,政策的制定就是从特殊性到一般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今很多政策、制度制定出来前需要试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并不是说制度和政策要适应每一个个体,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要达到帕累托最优是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制定一个帕累托最优的政策也是不可能的。管理政策、经营策略都是普适性的管理规范,制定出来,只能去主动适应之,强化执行。

再回到这个办事处,“二季度问题”的根源究竟是制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对于现代数字化经济时代,消费者所处的地域还会是业务发展的鸿沟吗?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我们一年有几次是去银行?有几次去电信、邮局、联通、移动、商场?我们可能一年一次都不会去了,啥都可以通过手机办理了,很多银行的基层网点、电讯部门的基层营业厅冷清多了,有的甚至“门可罗雀”。消费者没有去,但是这些部门垮了吗?相关资料显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2018年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4.66%,增幅比2017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每年他们的营收、利润都在增长。这些部门是最需要客户的,现在他们的理念是,服务无处不在,客户遍及天下。

我记得2012年以前,我那会儿还在上大学,父母给我买了一步手机,我每个月还要“光顾”我们学校的通讯营业厅一次,交话费,短短七八年,这些年我从不去营业厅了,因为手机可以时时交话费。

通讯公司的业务方式非常有效,它们是采取“客户战略”,就是只要用他们公司的SIM卡,无论客户身在何处?身在何时,都是他们公司的客户,而且使用的年限越久,客户就越忠诚。

我现在的手机是我在一个偏远乡镇工作时候办理的,当地竞争还很激烈,为了争取到我过去办卡,那个营业厅老板很是热情,经常向我推荐他们代理的服务,帮我填写单据,还给我送礼物,目的就是让我把外地号换成他家代理的本地号。

他表示不要开户费,还给我找了一个最省钱的“套餐”,只有基本费用,没有其他增值费用,用着舒心,还送一个小电风扇,我在他的“盛邀”下就办了这个号,当时感觉挺值的,一直在使用。

后来,我工作不断调动,远远的离开了那个乡镇,到大城市去生活了,有时候看上了一款更好的服务套餐,但是想要换号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一方面,手机号用久了,里面的联系人信息,绑定的各类卡,想想都恐怖。另一方面,现在虽说可以“同号转网”,但是需要回到原地去,现在时间有限,想想都费劲。于是我只能放弃换号的打算,到现在我有两个手机号,虽然那个号不常用,但我还是保持着,每个月不多不少的为那个乡镇的营业所贡献着50元的话费。所以你看这些通讯服务商,别人是怎么做到客户的长期绑定的。

所以,在这个时代,还在考虑消费者的地域分布,这个思想是否得调整下了,换言之,是否要“换脑”了啊。

不要用过去的“经验”去框定现在的实际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单位都在推行集中后台审批的业务管理机制,简单来说,改变过去人员即营销、又办理、又管控风险的模式,实现前台营销、接待客户,后台审批业务管控风险,把前台彻底从繁杂的事务性程序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全力的做好服务,这是一种高效、集中、安全的业务处理模式,既有利于分工提高效率,同时也利于分散控制风险,是比较有效的业务处理模式。

但是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业务流程分割造成了前台和后台的矛盾,前后台互相制衡,互相牵制,前台抱怨后台流程太多、业务不熟、审批太慢、处理太死板;后台抱怨前台资料不完整、流程不规范、有风险隐患,为此常常推诿扯皮。甚至前台的“精英”们说:“还不如不要‘后台’,不知道是谁想的‘损招’,凭空搞个机构制约业务发展,以前没有这个东西不照样把业务搞的很好?”

你看,这么雄壮而又直白的理由,竟再次让我无言以对!是的,以前没这个,照样发展业务。以前没有风险概念,就像两个人之间借点钱,用不着写字据,更用不着立合同,到期后欠钱的人自然会想方设法地把钱还了,因为不还他就难受;办理个业务,负责的领导可以直接“拍板”,最后也不会出现多大事情。

但是你可别忘了,那是以前,以前民风淳朴,社会秩序可以通过公序良俗实现自我修正和完善,经历了那么多年,现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风险概念随之而来,业务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变得非常有必要。

设置后台风险控制本来是个好事情,结果在前台业务人员看来成了“摆设”,而且是限制业务发展。

我想说的是辛亏没有让这些人搞成“决策者”,不然在他们的“统治”之下,业务模式肯定要倒退到几十年前。

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个想法?我以前在服务中心的柜台上工作过,最开始每一个工位要负责某一项工作的全部事务,包括接待客户、收集资料、评价分析、业务办理、信息录入、档案归档、复印反馈、纠纷处理……上个班跟打仗一样,一会儿清理资料,一会儿跑着去复印,一会儿去归档,越忙越乱,自己都感觉乱七八糟,忙的黑头白脸,一天还接待不了几个客户。最狠的是,有时候遇到熟人,他缺少点手续让你“通融”,你办吧,有失公平,不办吧,肯定翻脸,十分劳神费力。

单位搞流程变革后,我们就只负责接待客户并收齐资料了,那些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资料的识别、归档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全部捣腾给了后台,线上处理,我就专心做好客户的接待工作了,事情顺心多了,特别是熟人来了就好办了,大家一个标准,不是我不给你通融,是现在审核那块不归我管啦,多么不伤友情的理由,友谊的小船继续向前行驶……

以前,我也会抱怨后台制度卡的太死,稍微有一点不合理,就会拒绝通过,让你反复提交他们审批,的确这个滋味很不好受。后来一想,后台不是专门针对我的,我就把后台审核标准拿来,然后总结成简单的流程,例如,办xx业务需要资料:1、身份证(正反面);2、营业执照(16开头的);3、授权书(制式),这样简明的样本打印在一张纸上,贴在工位上,业余时间我就给它背出来,只要客户来了,我就把资料一个个对好,每次完成了这个我再提交上去,果真,上面审核的非常快,最后效率也上来了,客户也满意了,都反馈说在我这里办的快。

反观我相邻岗位的员工,仍旧在那抱怨上面后台审批制度的不合理,因为不能一次性告知客户,客户反复“跑腿”补充资料,最后和客户干翻了,客户直接打上级投诉电话投诉。他把气撒到后台,竟然说是后台故意刁难他,向上级进行内部投诉。由此可见,转变思想真的很重要。

到后来,我的做法被单位领导发现并认可了,我也因此被上面看中,离开了前台服务岗位,走到后台管理岗位上去了。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存在即合理,一般而言,现在各项决策议事制度那么健全,无论是谁,光凭拍脑袋、拍大腿制定制度是不可能,政策、制度、各项规章的制定并到施行肯定经历了一些列的程序,包括前期需求申请、调研、讨论、试点、再讨论、各种会议讨论决定等,肯定是方方面面的利益都应该有所涉及了,既然推行出来了,肯定是有一定的合理的,一般是要适应其并要坚决执行的。

当前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大家喜欢扎堆,追求“同语”,现在各类机关整顿作风,自我批评的时候都说制度不接地气,并鼓励机关沉入到基层,这本身是好事,但是部分同志就把这个拿来作为吸引大家关注自己的一个引子,因此就回到文头的那件事,反正是上面制度不接地气,让我业务做不起来有了“现实困难”。

这个成了保护自己的最好的伞,业绩起不来,上面政策的原因;效率上不来,上面制度的问题;自己办事不方便,是各项规章制度卡的太死……

但是,无论上上面的政策、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针对者不是一个人吧,为何有些单位有些人咋就能适应性发展呢?

我这里不是说只要是上级制定的政策、制度就一定是好的,当然我也认为政策制定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制定出合乎实际的“完美”政策和制度。我所说的是作为政策制度的执行者,我们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把政策制度合规合法地执行到位,踏实朴素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如果真有不完善的地方,通过相关的机制进行反馈和建议,而不是将其作为自身不作为和少作为的借口。

对待自己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只要我们转变思维,用认真的态度,就一定能够另辟蹊径,找到出路。与其被动抱怨,不如主动面对,工作的价值就是在不可能中寻求一些可能的机会,让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升华,否则,又何必委屈自己呢?

就像小时候,父母总是让我们穿暖点、吃热饭,我们还总觉得他们烦,每次只会嘱咐这些“土话”,简直就是不懂我们时尚的心,这个就好比是制度约束。我们对“穿少点”“再瘦点”这些“洋气的话”情有独钟,殊不知,年纪一大,体质下降,老寒腿提前来,脸色成老像,更年期提前,放弃了父母的“土话”,我们最终摔倒在自己的“时尚”圈里。

所以有时候想一想,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认真的执行,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里的“负担”;认真的执行,哪怕再不灵活的制度,也会开出美丽之花。

约束我们的可能不是“制度”,应该是“思想”,如果思想对了,制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解放和保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