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受到忽视或压抑的存在问题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的存在变得极其脆弱,仿佛旷野上的一支支烛光,一阵微风就足以将之全部吹灭。” ——《教育哲学》 石中英
有时候,让人生发无限哲思的,一句话就够了。
这句话不见得是哪位名人说的,更不见得有多伟大,但就是这样一句名不见经传的话,却能触动人心中那柔软的部分。
上述引言就是这样一句话,它让我想起了青少们的脆弱——抑郁、自虐、自残、自杀……
“仿佛旷野上的一支支烛光,一阵微风就足以将之全部吹灭”——美好的青春为什么会频频烛灭?
抛开家庭、社会、个人原因,剩下的自然归于教育。
一、生存or存在
“生存”就是活下去。
以“生存”为指向的教育,忽略了“人”的一面,不太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内心困惑,生硬地传输知识,只求让人成“才”(好用的工具人)。
于是乎,学习时间不断延长,作业量陡然增大,补习班遍地开花。人人都怕被竞争规则淘汰出局。
大家拼了命地花式作卷,“剧场效应”流行开来,也顺便掀起了一场资本的狂欢。
大人到小孩无不是上紧了发条一样,被时代洪流裹挟向前,忙着追求物质,争夺资源,刷高分数,功利生活,根本停不下来。
就算闲了下来,空虚寂寞百无聊赖瞬间填满心灵。
显然,苍白的精神蔓生出的无意义感不利于人类幸福与文明进步。
什么时候,教育可以慢一点,让我们仰望星空,和我们谈谈人生?
幸好,千年的“智慧之学”——哲学,走来了。立足教育,教育哲学走来了。
人类若要破除精神困境,就要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存在问题——生死、自由、孤独、自我认同……
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人类童年早已开始追问——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去往何处?
我们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是否可以和学生谈谈这些问题呢?立足于他们的存在困惑,给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呢?
哈姆雷特之问,实际上指向的也是人的存在问题。哈姆雷特复仇成功但也失败,因为他没解决好自己的“存在”(活着),从而走向了毁灭。
指向“存在”的教育,少了功利追求,多了人文关怀,不仅让人活下去,还要能活得好。
人才,人才,总得先人后才。
二、面向“存在”的方法论
“因此,“以人文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
“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教育千万法却法无定法,简单地列举一下书中提到的方法。(对以下要点的阐释均为自己一人之见)
1、改变教育的对象观。
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有思想有情绪的个体,不太听话的学生往往更有潜力。我师父告诉我,一个班中,成绩有好有差,祖国的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他们最后终会成材。听完这句话后,我心里突然释怀,我尽力,学生各发其长吧——该搬砖的搬砖,该象牙塔的象牙塔,该下海的下海……这样挺好。
2、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
教师应该认识到除了职业赋予我们的身份意识外,我们也是千万人中的一人。要敢于抛掉自己冷冰冰的脸谱,以一颗真诚热烈的心与学生对话。那些上课喜欢“吹牛”的老师,其实很可爱,他们敢于对生活喜怒哀乐发表见解,学生也善于从中得来一些哲理。
3、引导青少年用一种严肃的态度看人的存在问题。
对于孤独、死亡、自我认同……倘若青少年有自己的看法,“大人”们不要觉得其胡思乱想。相反,这是一个很好的人生教育问题。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不追求一定要得出什么结论,大家站在各自的经验角度抒发见解。所有的疑问并非需要答案,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苦闷的宣泄。尤其是家长,对于这类问题如果给予自家娃足够的耐心,那么这将是他人生中的力量之源,光明之源。
4、引导对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
这个对自觉性的要求就比较高了。自我反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写日记的最大烦恼就是想写的时候本子不在身边,写手机上又零零散散缺乏笔墨的韵味(这个问题我至今都没有解决)。不过,人活一世,也不能总是为外物所限,偶尔对所历之事,头脑里过一遍,也算是练就心法吧。反思的趣味在于,你可将自己物化,就像对着手机自拍一样,不断调整角度,光源,直至拍出一个完美的自己。自拍会关注自己哪哪优佳,哪哪缺陷,尽管会带来容貌焦虑,但也能客观审视自己,避免盲目自信。
总之,“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因此,人的知识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知识;教育与人的关系也是教育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