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涉及子贡的共计38章,其中6章与“义”有关。
“义”在儒家“五常”中仅次于“仁”,其分量不可低估。
“义”这个概念我们经常用到,最常见就是与“仁”连用、形成“仁义”。仁与义的关系要而言之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内容、义是形式,义是实现仁这种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义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做了和自己的身份相称的事情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第二,所遇到的情况不同义的表现不同,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
义者宜也,就是应当去做的事。仁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要通过义来体现,也就是要根据身份的不同、所遇到的情况的不同来推行仁爱。既然仁是有远近亲疏的有差等的爱,那么义也应该是有先后的有条件的爱;仁是爱人,义就是由近及远、量力而行地爱人。
子贡请教两种角色(君子、友)和两种评价(文、贤),孔子的回答都以行为表现为重点。所有的行为表现都与身份或所遇到的情况关联,因而都有义与不义之分。子贡请教“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哪个更好?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未必义,“乡人皆恶之”未必就不义,“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称得上义。子贡经常批评别人,孔子不以为然并委婉地表示了不赞成。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
参考文献:《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版。
权益声明:文章及图片权益均归属于“三六书屋”,转载请注明,若不慎侵权请删除或告知。言不尽意,谨致谢忱!
特别说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