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大后天就是除夕,真快,过年了。与以往不同,这个年再也不是战斗的节日,值班的节日,检查和被检查的节日,真正成了自己的节日,和父母在一起的节日。
想起部队过年前的各项准备,历历在目。每年除夕,几乎都在哨位上或和战士们一起过年,虽少了亲人的团聚,却其乐融融。节日七天挤满大大小小的活动,基层连队安排系列文娱节目,上级领导带着首长关怀慰问官兵,整个军营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但是,每个人心里的弦还是紧绷着,为战备,为检查,为空气中弥漫的无形压力。一根紧张的神经抻拉在身体里,一颗心难以彻底放松。所以,总有过节不如不过的心理诉求,总有过节比平时还累的心理负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成为极高的境界,一个人实难达到收放自如。
紧张无法放松的状态很难跳出去,军人职业特点,让春节成为战斗的节日,成为匆匆而过的假期。留在春节的记忆里永远是,断断续续的春晚,哨位上远眺的万家灯火,大年初一锣鼓喧天的社火表演和紧急拉动的实装演练。
军人的心理状态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与担负的使命紧密相连,春节时的军人,有着常人无法感知的复杂心情。这种群体心理,谁也逃不掉,谁也无法置身世外。军人集体心理诉求,凝聚成军人特有的情感,随着拉长的时间,转化为浓浓的战友情,热烈绵长。
无论军人,还是任何人,过好春节,都会不自觉掉入“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他发现一个心理现象:人们会把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一直放在心里,直到有一天完成,才会忘掉,而且忘的速度出乎意料的快。天天想着一件事,一旦完成,很快就不再记起。
这种经历人人都有,并不奇怪。心理学家继续挖掘“蔡格尼史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凡是有事在手、还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和那些已经完成的人相比,专注于其他事时更容易分心走神;第二,同样有事在身,但制订详细的计划,个人能够掌控节奏,与没有计划的人相比,更容易集中精力。
春节,一年中最应该放松心情的节日。与没有任务在身的人相比,有任务的人过春节会有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节前,尽可能把手头事物处理完,踏踏实实过节,陪伴久别的家人。
离开部队,无官一身轻。与以往相比,会有意进入“蔡格尼克效应”,给自己的春节定出目标,成为带着计划过节的人。
春节,什么事最重要?陪伴父母和家人。
春节,和家人在一起,和父母在一起,才是过年。在一起做什么?当好儿子、当好父亲,当好自己的角色。最应该当好儿子的角色。
有人算过一笔账。假如父母现在60岁,父母余下的寿命是30年,你在异地,没有和父母同住。那么,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的时间按16小时算。30年×6天×16小时=2880小时。也就是,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120天。我们经常说陪伴孩子,但我们高质量的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不多。我的计划很简单,春节陪父母做几件事。
给父母做顿饭。虽然手艺差点,还是要动手下厨,那怕端上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父母也会吃的很高兴。
陪父母去一趟清泉寺。母亲念佛吃斋多年,春节一定想去寺院还愿。陪她去大殿拜一拜,给菩萨磕个响头。
陪父母逛一逛新开业的万达广场。一起去看城市的变化,感受浓浓的过节气氛。
陪父母去一趟南山。一起呼吸山里的空气,一起晒晒冬日的阳光。
陪父母回忆我出生前的故事。让他们说说谁追的谁,生我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陪母亲聊聊佛学和父亲下几盘象棋。这是他们最大的爱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
给父母微信里发个大红包,让他们感受新时代的气息——中国人越来越有钱。
最后,想方设法让父母教给我一些不知道的东西。让他们知道,孩子依然需要他们,他们永远是孩子身后最大的靠山。
过年,就要和父母在一起。过年,不仅仅剩下玩手机,玩手机,吃完饭,玩手机......
如果这些我都没做,一切都不会改变。如果这些我做了,父母的这个春节会很开心,与街坊四邻能说上一整年。父母从来不会要求孩子做什么,更不会要求孩子陪着他们做什么,即使有,也不会说出来。父母只想让孩子高兴,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
春节,和父母在一起,更要和父母喜欢的方式在一起,多陪陪他们,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过年什么都可以不做,只要做到一件事,和父母家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