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猫猫小蛙绝育之后,为了怕他变胖,我开始给小蛙吃97%的主食肉罐头。好处是,蛋白和水含量高,淀粉含量低,不容易胖,坏处是,贵。这半年罐头和干粮大概是4:1的比例,最近我发现小蛙并不喜欢,碗里干粮放半天也不见少,可一拿出来罐头,立刻吃完。
朋友知道后,评论说:这都是你惯的,就该饿着他,饿几天,看他吃不吃。
1.问问为什么
最近对“黄金圈法则”非常着迷,又喜欢正反两面想,凡是都想问个为什么。
(1)为什么我要给小蛙吃罐头?
答案如开篇所言,罐头的食物成分更优质,淀粉量少,远期疾病概率低,对猫猫身体更好。
(2)为什么要饿他?
按照朋友的建议,因为小蛙现在挑食,不吃便宜的猫粮,只吃贵的罐头,所以这样的行为被定义成“惯”,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习惯,需要矫正。但这真的是错误的行为吗?吃更优质的食物,仅仅是因为花销多了小几百块钱,在我的经济和意愿范围内,多出来的开销我愿意出,我也出得起,我为什么要矫正他呢?
2.所谓“惯孩子”
这个词从来都是一个负面的词汇。比如,孩子非要吃糖,你不让,他一哭闹你就给他了,这就是“惯”,因为吃糖的行为进行泛化和延伸——总是吃+吃很长时间,那么后果就是孩子牙齿会坏,未来说不定还会得糖尿病。
孩子随心所欲得错,而你却不加干涉,这就是“惯”,是不好的。
错的行为当然需要矫正,但很多时候,很多行为,并不是错的,甚至还是好的,但因为里面有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通过简单联想,就像陷入了巴普洛夫魔咒,哪怕是正确的行为,也往往被打上“惯”的标签。因为随心所欲,因为不加约束。
“惯孩子”是个特别好用的标签,因为很多行为都可以随意贴上。但是当你对孩子的行为被旁人加上“惯孩子”的标签时,大家通常会怎么做呢?就是去矫正孩子的行为。有时候哪怕是正确的行为,因为父母不具有自我判断力,而屈从于旁人的评价,于是开始着手改变孩子。
比如我如果不反思这个事情,可能我就会因为自己被打上“惯孩子”的标签,以标签判断行为,觉得这样不好,从而开始着手去给小蛙换粮食。近期看会伤感情,远期看坏成便宜猫粮对身体不好。
3.出发点
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朋友的善意建议,是出于金钱的考虑,想让我更节省;而我的考量,钱的开销是我可接受的范围,因此淡化在背景中,并未被摆上桌面去考虑,我更多是基于怎样对小蛙更好。大家没什么对错,关键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
加标签很简单。我们如果仅仅因为别人的评价就觉得不舒服,就想要去改变,往往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亲子结怨,自己过得不自在。
别人说什么不重要,要先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最后
我一直特别喜欢一句话,出自医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想,我对小蛙又何尝不是如此?小蛙的生命交到我的手上,他的猫生也托付给了我,尽管他是一只小猫,但对我来说,他就是一个生命,一个托付给我的小生命,需要我去珍惜,去爱护,去付出努力、时间、金钱等一切资源,尽可能得对他好。
爱我的小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