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主义创立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其以伦理为目的,追求灵魂安宁的至上境界,前后延续500年左右。它不是通过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去实现,而是采用了彻底放弃认识的方式。它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对一切保持沉默,不做判断,不为之动心。
怀疑主义作为与占支配地位的绝对主义相对立的相对主义哲学形态出现在晚期希腊,并不是偶然的。在此之前,德谟克利特的约定论和不可知论因素、普罗泰戈拉的感觉论相对主义、高尔吉亚对存在论的否定、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的怀疑论成分,都为怀疑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养料。独断论把知识和真理绝对化以及由此遇到的种种难题,则从侧面促成了怀疑主义的出现。
怀疑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实践性阶段,中期的批判性阶段和晚期的系统性阶段:
一、早期毕洛主义
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毕洛(约公元前360-前270)早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曾经受到麦加拉学派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影响。毕洛并不否认感觉现象的存在,因为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认的,但他否定现象的真实性和我们关于现象所作出的判断。我们不能说现象是什么,只能说它显得是什么活着看来是什么。例如,蜜对我们显得是甜的,“但它本质上是否也是甜的,我们认为是一件可疑的事情,因为这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个关于现象的判断”。
伦理方面的事物也是如此,他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否认事物有美有丑、公正或不公正的性质,认为只是风俗和习惯指导者人们的行为。他之所以不作判断,是为了避免判断,因为任何命题都有一个对等的反命题与它对立,二是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既然现象是不真实的,我们无权做出关于现象的判断,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
二、中期批反思怀疑主义
以柏拉图对理念的反思为主,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第三,关于理念被模仿的问题;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的问题。
三、晚期罗马怀疑主义
在罗马时期,怀疑主义开始具有理论形态,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爱那西德穆、阿格里帕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爱那西德穆(约公元前100-前40)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城教书,提出了主张怀疑的十个理由,即著名的十种论证。这些论证虽然内容广泛,涉及了认识的主体、对象及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三个方面,但基本上局限在感觉领域或现象范围,主要是用生活中的经验事实直接反对经验到的东西,集中否定的是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所以还是比较初级和表面的东西,抽象性和思辨性都不很强,因而被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称为“老的论证”。
阿格里帕(公元1世纪人)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是继爱那西德穆的怀疑主义十论证后,有进一步提出了五论证,而且把目标集中在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上。他提出这些论证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前十个论证,而是要通过这五个论证连同那十个论证,更详尽、更完整地暴露独断论者的轻率”。这五个论证“第一个以观点的分歧为根据,第二个以无穷倒退为根据,第三个以相对性为根据,第四个以假设为根据,第五个以循环论证为根据”。
在阿格里帕之后,有些怀疑论者为简化起见,进一步把他们存疑的根据概括为两个论证。其一,没有什么事物通过自身得到理解。因为我们既不能用一个可感物做标准,也不能用一个可知物做标准。我们所采用的每一个标准都是有争议的,因而是不可信的。其二,没有什么事物通过其他事物得到理解。因为“一个能通过它而理解别的事物的事物自身,必然也要通过其他事物得到理解,这样就陷入了循环论证或者无穷后退”。既然每个被理解的事物都显得要么是通过它自身被理解,要么是通过其他事物被理解,而这两种情况已被证明都不可能,那么显然是没有什么事物能被理解。所以,他们主张怀疑一切事物。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作为晚期怀疑主义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除了系统叙述怀疑主义其他人物的思想外,他自己也提出一些见解。首先,原因不存在;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
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构建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破事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正因为如此,它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活力与魅力。当然,怀疑主义的结论是消极的、破坏型的,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的,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神秘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所以就此而论,怀疑主义实际上并未达到消除独断论的目的,只是促使它改变了形式,因为希腊哲学最后一个哲学体系——新柏拉图主义就是以神秘主义的独断论形式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