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时常有这样的困惑:
主持活动时可以随机应变,各种典故手到拈来,不让场子冷掉;
面对头一次见面的赞助商,讲述自己的策划方案,毫无压力;
求职面试时抽到即兴演讲从来不慌,侃侃而谈。
想我也是一个公认的伶牙俐齿的小姑娘,我还打过辩论赛呢,为什么连合理理由跟 Boss 发短信请假,都要谨慎编辑短信,找闺蜜审改过后才敢发出去呢?不仅是 Boss,就连跟自己老爸打电话要生活费都要事先打好几遍草稿,还要暗自给自己打打气才行呢?
难道是因为我怂?这个答案我不接受!
难道这是传说中的社交恐惧症?可我很 Enjoy 跟小伙伴们在一起呀!
就这样,这些困惑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可我却找不到答案。
二.
因为要准备实习,前些天又翻看《沟通的艺术》一书想要再系统地提高下沟通能力,在沟通和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一章的导读中,作者建议每一位读者花一分钟时间描述自己的所有特质,我写下的第一个词是:独立。
我想起了从小到大每次开学都会买齐除必备纸笔文具之外的所有学习工具,剪刀、铅笔刀、各种尺子、水彩笔、彩铅笔、彩色蜡笔、便利贴、双面胶、透明胶带、固体胶棒……我很骄傲——我从来不用借别人东西。
想起了自己对各类「教程」和「技能」的囤积癖,Office、PS、Mindmapper、Matlab、Endnote、ChemDraw……我很骄傲——我可不是伸手党。
想起了自己对影视剧或书籍中各种独行侠形象的喜爱,生活中一个人去吃火锅,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扛行李回家……我很骄傲——其他姑娘办不到的我都行。
我从来没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直到我看着那张纸上写着的大大的「独立」二字,才意识到这其实已经成了一种强迫症。
与其说我追求独立,不如说我的自尊心太强了。仔细一想,我的自尊心甚至已经开始影响我的人际沟通了。
因为不想给 Boss(导师)留下「偷懒」的印象,所以我请假都那么小心翼翼。因为不愿让老爸觉得我「不够优秀」,所以要生活费都要纠结半天。另外,班级、课题组或者社团有活动时,对于我负责的部分,因为不想让同学认为我「能力不够」所以不愿接受协助,总是说:没关系,我自己来,以至于有同学曾说我不懂得团队合作。
三.
为什么我们的自尊会影响人际沟通呢?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自尊」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自我概念」是通过从他人身上得到的信息而塑造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自我感觉是有价值、有能力的,很可能是因为别人承认了我们的价值。尤其是那些「重要他人」,比如我们的父母、某个老师、爱人、挚友,我们往往十分看重他们的评价,甚至会据此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有时候更好、有时候更糟。「自我概念」也经由与他人的对比得出。通常从两个方面来对比,「优于」或「劣于」,「相同」或「不同」。
我们的自我概念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种是「隐私自我」,一种是「公开自我」。隐私自我通常是我们不愿向大多数人坦露的,而公开自我则是我们试图展现的那个更被社会承认的形象。
自我概念对我们如此重要,也切实地影响着我们的举止及与他人的沟通。以我的自我概念——「独立」为例,我和我的父母对我持有“独立”的期望,我就会希望自己表现出“独立”的特质,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以独立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并与他人对比,当我获得认可时就强化了我最初对“独立”的期待。这就是理想的「自我验证预言」的达成。
四.
我应该怎样改善自己的沟通策略,得到正反馈和评价呢?
从「认同管理」和「自我坦露」两个方面入手。
1.「认同管理」
隐私自我与公开自我之间可能隔着一条鸿沟,比如我的隐私自我包含着需要求助的一部分,而公开自我则要求我是独立坚强的,那么如何平衡两者,管理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呢?
答案是:构建多元认同。回到本文第一部分中的我的困惑,就会发现我的问题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沟通方式。
对于主持活动时面对的观众、拉赞助时找的赞助商、面试时考核我的面试官,他们对我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身边人,我不会根据他们对我的认同而轻易改变自己对自我的评价,也就不会影响我的自尊,我的隐私自我和公开自我之间分得很清。而我的 Boss(导师)、父亲都是我十分敬重的人,与他们沟通时,我生怕会影响他们对我的评价,刺痛我的自尊心,隐私自我与公开自我之间的矛盾,让我纠结犹豫。
下次再遇见这种情况,大胆展示隐私自我的合理需求,我需要请假休息、我需要生活费、我需要帮助,相信他们是不会因此降低对你的评价的。
2.「自我坦露」
自我坦露是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问题。自我坦露具有帮助我们宣泄情绪、自我澄清、自我确认、建立互惠关系、维持关系等好处,但同时也具有遭受拒绝、造成负面印象、降低关系满意感、丧失影响力、伤害他人等风险。
那么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根据以下原则合适地自我坦露,就能最大程度地获得自我坦露的好处。
- 对重要的人进行自我坦露。
对的话要说与懂得人听。
- 控制自我坦露的量。
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应拿出来交流。 - 评估坦露的风险。
如果坦露的信息对我(老师、家人、朋友、公司)不利,那就不要说了。 - 合理地坦露应对人际关系有建设性的影响。
不该说的不说,不要触碰别人的底线。 - 遵守坦露的道德。
有些信息你有义务向他人坦露。(向医务人员坦陈病史等。)
看完《沟通的艺术》,好想告诉老爸,给你打电话再也不用事先打好几遍草稿了。更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他,顺便跟他说一句,看了这本书,你也不再需要借奶奶之口关心我的生活啦!
知其原创文章,喜欢请帮忙点赞。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我以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