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1晚六点半
仲夏夜与杨-马泰尔有约。
下了班顾不上好好吃饭,迫不及待地接上贾斯汀,直奔列治文图书馆。今晚的晚霞躲在云层中,天边只有灰色的光,一路清风徐来,心情也掩不住地激动。
列治文市政府和图书馆举办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叫做“同一本书,三个城市一起读”。列治文同它的两个姐妹城市,厦门和青岛三地连线,组织线上讨论论坛,以及线下的作者读者见面会,共同讨论《少年派奇幻漂流》这本书,或者其他问题。
作为一个酷爱写作,立志成为作家的自诩为文艺中年人,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与喜爱的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的演讲,并向他发问,真是三生有幸。
晚上七点,杨-马泰尔准时出现在大家面前。他是《少年派奇幻漂流》(Life of Pi) 的作者。著名导演李安把这本书搬上大屏幕,并获得多项奥斯卡奖。
杨个子不高,样子比照片中的年轻,头发稍有花白,人削瘦,精神饱满,语速飞快,思维敏捷。一旦话匣子被打开,如江水停不下来。
“感谢主办方举办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三个城市一起来读和讨论同一本书。今晚我将花十五分钟向大家分享我创作《少年派奇幻漂流》这本书的创作心得,然后主要的时间是留给大家提问,我来回答。”
杨-马泰尔说起他的第一本小说发行之后,只卖了500本,第二本小说也是只卖了500本,当时他住在蒙特利尔,身无分文,准备计划写第三本书,彼时构思的是1939年发生在葡萄牙的一个故事。他甚至想,如果这第三本书也还是写不出什么名堂来的话,他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走写作这条路。
由于很穷,继续留在蒙特利尔专心构思写作第三本书,对他来说有点不太现实。他想到了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主要是两大原因。
第一,印度人不分职业,年龄,上到老下到小,基本人人都会讲英语,沟通起来方便。
第二,印度的生活成本很低,杨身上很少的钱可以维持很久。
在印度的头半年里,有两件事对杨的震撼很大。
第一是宗教,第二是动物。
这两件事对杨的震撼大到,他完全放弃了1939年葡萄牙的故事,而决心要写一个关于“宗*教”和“动物”的故事。
杨-马泰尔出生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艺术家,诗人。父亲母亲原来居住在蒙特利尔,由于忍受不了蒙特利尔过于浓厚压抑的宗*教气息而逃离了那个城市,在西班牙定居下来。去了西班牙才知道,原来那个国家一样那么地深受宗*教影响,甚至更严重。
成长过程中,杨遇到的关于生命的很多问题,他父亲鼓励他从音乐,书籍,艺术中寻找答案,而不是在宗*教中。反观印度,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发展的国家,那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教堂,自己的信*众基础,自己的朝*拜方式,习惯,甚至禁忌。大街小巷都有形形色色的教*堂,庙*宇和宗*教场所。随时随地你都可能碰上各色信*徒,大街上都有人附地朝*拜。
你可以是无神论者,也可以有宗*教信仰,或者不了解别人的宗*教,但是身在其中,这种多元化浓厚的宗*教环境中,对杨而言,就是一件很震撼的事情,让他开始认真思考宗*教,和宗*教的力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到底是否还需要宗*教?
第二是关于动物。
当今在都市里生活的人们,除了吃进肚子的动物,家里养的宠物,或者偶然在公园里碰到的松鼠和天上飞的鸟儿,我们是很难看到动物的。
在印度完全不一样。即使在新德里那样的大城市,在交通非常繁忙的一个十字路口,很有可能一只母牛慢悠悠地过马路,所有的车和人都会停下来让它。更神奇的是,再繁忙的路口,基本不会出现母牛被撞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在印度,撞母牛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会有厄运。所以没有人会去撞它。
除了牛,各种动物在都市里与人类和谐相处,那种视觉冲击和对心灵的冲击非同凡响。
杨开始认真思考第二个问题,动物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一度具有很重要很崇高的地位,比如,在圣*经中,不同的动物被描写,并有不同的寓意。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动物的地位毋需质疑。可反观现在,动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么,沦为人类口中的食物,要么,成为人类的宠物,养在家里。最多,被圈养在动物园里被人观赏。除此之外,在当下的人类社会中,动物与人的交流和交往少之又少。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局面,人和动物的关系又是怎样地发展到了今天?
杨对以上两个问题极为感兴趣,于是决心要写一个关于宗*教和动物的故事,那就是《少年派奇幻漂流》动笔的初衷。
他从萌生这个念头,到最后完成,前后耗时超过五年。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做调研和思考上。杨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作者,对下笔很谨慎,会做很多的背景调研,力求写出来的东西经得起推敲,以至于很多读者会误会作者本身就是印度人,或有印度血统。其实不是。杨出生在西班牙,成长于很多地方,比如美国加拿大,去印度也就是成人后去旅游探险而已。
杨说,作家有很多种,有些人注重不停地写,每天都写,写很多。有些人更注重阅读和思考,写得并不多,他就属于后者。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想成为作家的人,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大量地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是读者见面会,想提问的读者有机会可以向杨提出自己的问题。本来没有准备问题,可现场听了他的演讲,我忽然萌生了一个问题,于是便向杨提问。
我的心砰砰砰跳得厉害,要提问前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气。
“杨,您好。作为一个希望成为作家的人,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写作的。一个好的作品,除了写作技巧,好的故事创意,如何可以写出深意?让读者去思考人生,哲学,更深刻的东西,而不是只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而已?您有什么建议给正在努力成为作家的人,如何写,才可以写出”写作“以外的东西?更深的东西?”
“没有更深的东西。”
杨想都没想就回答。
“首先如果你想成为作家,不要去想,现在就开始写。
写的过程中,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也许这种长时间的思考对下笔有帮助。
不同的作家写东西的动机和动力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写出去“,而我喜欢”写进来“。写出去就是把自身的经历,结合个人对人生的感受往外写。而我喜欢往里写,关起门来思考,闭上眼睛把自己带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经历中去,试图把角色中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你只有自己体会得到笔下角色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的东西才会不一样。我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每天我喜欢从自己的家跑步去工作室,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工作室里,不受到自己四个孩子的干扰,读书,思考,写字八个小时,那是我喜欢的写作方式。有些人写字很快,可以一下写得很多。我不同,有时就为了一句话的表达方式,我可以耗费掉很多很多的时间。比如在《少年派奇幻漂流》这本书的作者前言那里,文末,为了写,感谢日本领事馆提供的帮助,还有感谢其他机构提供的帮助那几行字,我就耗费了特别多的时间,只是因为我不想写得重复啰嗦,感谢某某人,感谢某某人。我不满意,一遍遍地改。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修改文章的人,所以一本小说要写很久。小说写完后,我会进行大量地修改,改到我的出版编辑都非常不耐烦,勒令我不能再改了。”
杨出生于1963年,今年56岁。他大学毕业后基本上就开始全职写作了,但是已经出版的作品不到十本,不能说是一个高产的作家,现在他也还在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每位作家,或者希望成为作家的人,一定都是有使命感的。
每人的使命感不同,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就是找到了方向。有了方向,才能给自己定位,清楚自己希望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如果还能引人思考人生或者更多,也许就是意外的收获了。
杨是一个睿智的作家,这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他在读者见面会中还分享了其他的个人感受,精彩!我获益匪浅。
其他精彩分享,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