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考研成绩即将发布,实在看不下去论文。就接着读完了《人工智能》,读研于我而言其实在这个寒假以前就想得明白了,上或不上就在这里摆着的是现实的窘境,有种对前路和岁月的压抑感,我想起最近看的动漫《斗破苍穹》,这也是高三时候没看完的网络小说,萧炎说:莫欺少年穷。
未来总是难以捉摸,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的存在方式在最基本的层面决定了人类难以跨越时间的围墙,而把触角伸向远方。看透未来就像看透迷雾,当你置身迷雾中,咫尺距离可能看得非常清楚。如果你向稍远的地方,就会有些模糊。但是你如果再将目标放得更远,你根本什么都看不到。这是因为看透迷雾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每穿透一段距离的迷雾都将失去一定比例的光线。然而事实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一切规律都在解体与重构中迭代。就像1000年前永远不会有人能够想象我能够看到千里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空间都不是问题了,时间会怎么样呢?或许有一天人类可以造访黑洞,那么时空颠倒;或许有一天人类终结于某个时点,而人类最后的发明可能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稀罕的词汇,在技术主导发展,理性主导世界,而行动有可能在主导着理性的世界,一切疯狂而混乱,人工智能也必定会成为混乱之中的一柄“搅屎棍子”。1964年,也就是举办纽约世界博览会的那年,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预测:“未来的世界将会有一场突破智力极限的更紧迫的斗争,未来没有悠闲的生活,可以让我们躺着等待机器奴隶的服侍。”
借着人工智能的热乎劲儿,适逢卢克·多梅尔的《人工智能》,不免学习一下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行为规律(如学习、计算、推理、思考、规划等),构造出具有一定智慧能力的人工系统。已完成往常需要人的智慧才能胜任的工作。同样,1965年,古德撰写了一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超级人工智能机器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他将人工智能定位为能够胜任所有人类才能进行的的智能活动的计算机。那么其实他们都从一种功能层面对人工智能作出界定,然而我却觉得人工智能更可能本身就是人本身。
传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存在和现实的基础,现代人工智能的主要不同点在于,人工智能不再仅限于人类使用,而是一种由人类部署的工具。一旦部署,在多数情况下,机器就会按照所收集、分析和最终用于决定的信息,独立于指令而自行运转。在20世纪末到50年代初,香农、图灵和冯诺·依曼奠定了现代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著名的图灵测试还为机器智能做成一个定性,他认为:如果一台计算机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及其身份,那么沉这台机器有智能。那时候人工智能还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直到计算科学引入神经科学,自主学习成为人工智能强心剂,这也正是传统人工智能与新型人工智能的区别所在,也是机器与人的区别所在。
人工智能要想要有人一样的智能,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与人脑一样的复杂的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为创造记忆和学习姐用了人脑的机制。随着信息科学和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数据集变得容易获取和存储,人工智能随之进入到深度学习的领域。从图灵测试到谷歌大脑,从深蓝到阿尔法狗,人工智能一路高歌,疯狂进化。
人工智能为我们带了太多便利:1、万物互联,处处便利,智能设备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被动的人工智能助手逐渐变成主动地人工智能助手,人性已经不是人类的专有名词;2、人工智能在改变就业市场,在旧的工作消失的同时,新的就业机会一在不断产生;3、人工智能也可以创造,所谓只有人才具有的天才的灵光一现,在机器的世界转变成一种认知学习的迭代提高,设计师、发明家都可以是人工智能;4、意识的永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可以通过个性捕捉延长人类寿命,可以通过意识上传实现死后永生,可以通过模拟神经元绘制大脑。
然而这些所谓的便利却成了末日的开端。既然机器设计也是一项智能活动,那么超级智能机器应该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机器。毫无疑问随后将会出现一个智能爆炸,人类的智能可能被永远的甩在后面。因此,第一台超级智能机器是人类需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发明。
这样未来就在不可捉摸之中通过机器增加了一种悲剧的可能性。人工智能伦理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命题,而不是话题,在谷歌在收购已加人工智能公司后不得不设立人工智能委员会来解决很多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这涉及到:1、机器人能不能被判罪;2、人工智能的收入及荣誉是归属于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或者部署者;3、人工智是否应该作为人的附庸,就像奴隶;4、人类永生的悲剧所涉及的生命永恒之不永恒;5、机器背叛等
或许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交一部分给科幻作家,那里可以试错,总是末日来临,总可以用新的环境适应寄托美好的愿望。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法则首次出现在其1942年的短篇小说1《环舞》中,这三大法则通常被称为“阿西莫夫三大法则”其内容是: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
2、机器人服从人的一切指令,但是不得违反第一条法则
3、机器人应该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条、第二条法则。
为什么是未来的破产?这个命题本不是我单单读了这本书才有的观点。自从五六年前细读了红楼梦部分篇章,深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似这般赋予断井残垣”的道理。人类的归向终有可能也是如此。疯狂的人类进化史在进入18世纪60年代以后,一切都以模糊的面容呈现给世人,就像摄像机在较慢快门下拍摄出的街景一般。技术至上所引致的飞速的前进,让我们来不及观看身旁的景色和采摘路边的野花,而那是生命的自由的本质呀。为什么梭罗要在美国独立日选择隐居于瓦尔登湖,我想在他看来每个人都需要自身的独立。很可悲的是一步步我们在自身创造的“拥护”下,成为技术的附庸。当技术进化,像人工智能一样进化,他们可以像最智能的人一样做最自私的选择,那么我们苦心年经营的世界不是破产是什么?
这是本介绍性的科普读物,事件及观点的罗列大于作者本身的体悟,这或许正好符合了作者作为一个科技记者的身份,诚然算不上好书,但是作者的建树本身是让繁杂的人工智能信息简化成体系,让读者不至于在混乱的未来的迷雾之中迷失自我,或许笔者以后会选择类似的职业或活计,能经世致用最好。
2017年2月15日薄暮南湖畔南书院
石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