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7日从肯尼亚回到上海,已经有半个月了,我却迟迟没有下笔讲述那段【穿越非洲】的经历,我还沉浸其中,感受非洲肯尼亚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灵魂震撼,这足以让我用后半生去感悟。
数万年前,人类就是在肯尼亚开始了由猿到人的进化。是怎样神奇的土地,才能淬炼出如此精巧的灵魂与肉体?这般神秘,像是触碰完全未知的文明,怎能不爱这般不可思议的肯尼亚。
(一)
“每当我在夜里醒来,躺在那儿侧耳倾听,我便满怀向往,向往重返非洲。”
海明威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是在一家小旅馆里。他搁笔举目,对面便是肯尼亚辽阔的安波塞利草原和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
非洲象甩着鼻子成群地悠然走过,秃鹰在山巅白云处隐隐穿梭。
不远处的长颈鹿伸长了脖子极目远眺,和天空中翱翔的鹰打个招呼。
大片的乌云霎时间遮蔽了天空,尽管如此,阳光依旧努力的穿过云层中的缝隙,绚丽的阳光照射在安静的湖面上,像是圣光一样。
落日折射在金合欢枝桠间的每一抹余晖、火烈鸟翅膀在博格利亚湖面上扇起的每一寸涟漪。
一支由数以万计的角马、斑马、羚羊、大象、长颈鹿组成的队伍,在经历长达3000多公里的迁徙后,将在马拉河岸完成最惊心动魄的纵身一跃。
黄昏中的肯尼亚草原,阳光将草原的景象拍成了好看的剪影,像是一副副绝美的油画,这是自然赠送给人们礼物。
在酒店的露台上遥望,伴着一杯咖啡或威士忌,走进海明威的内心世界。
人总会遇到一些地方,它们以最简单直白的出场方式,就能让你用余生魂牵梦萦。肯尼亚,一定是其中一个。
(二)
电影《走出非洲》里有一句台词:“非洲就是如此——它是从六千英尺深处淬炼而出的--浓烈而纯净的精华。”
身居城市的我们,在动物园观赏动物时会发现,大型猛兽常常一只独处,小动物们虽群居生活,缺少真实的互动。而在马赛马拉大草原上,它们自然而然地栖息生存,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常常能产生最原始的交融。
所以,有了大象陪伴小象,母狮陪伴雄狮,一匹斑马接着一匹斑马,一片瞪羚连着一片瞪羚。
这些场景容易让人产生温情柔和的印象,面对这样一片和谐美好的场景,人们不由自主的张开双臂拥抱自然,赞叹不已。
但在印象中,《动物世界》里呈现出来的马赛马拉这个广袤草原,却是一波一波的厮杀和血腥。狮子捕杀斑马,猎豹捕杀瞪羚,猛雕捕杀野兔……但是当我来到这里之后,这些却统统没有发生。唯一一次见到的血腥场景是一只雌狮守候着一头被杀害的角马,可它害羞似的带着猎物躲在密密实实的灌木从里,让人难以一窥究竟。似乎,这片草原只想让我感受草丛的微荡,它只把最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像是怕伤害我们脆弱的心灵。
其实,出发前我已做好了充分地心理建设来面对这一切,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我都准备去遇见了。要知道,和谐的,残酷的,那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我并不是向往这些血腥暴力,只是疑惑这似乎不是印象中那个生存机会险峻的非洲。
一路上,主要善于观察,就会看到许许多多满树的鸟窝。
自然界的许多生物们建巢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经过查资料了解到:小鸟在树间飞上飞下,每飞一次便叼起一根它精心挑选的草茎;选草茎并不是一份草率的工作,要细细掂量重量、长度、柔韧性和颜色;最后也不知需往返多久,终能搭成树梢上那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鸟巢。这满树的鸟巢少说也有几十上百个,让人瞠目结舌。想来如此小鸟,也对家有着这么深的执念,绝不轻易将就,让人脑洞大开。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斑马、角马以及各种其它的羚类身上……
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猛兽。一天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次狮群。每一次,它们都在打哈欠,晒太阳,做游戏,窃窃私语,径庭漫步。它们就像一只只大猫,不管我们如何接近,如何引起它们的注意,它们却视而不见,真想让人伸手摸上一模。
整个草原的动物都在自行其事,自得其乐,一片和谐。看不到厮杀猎捕有些失落,但是我们还是欣然去接受去祝福:东洲大草原上,每天发生更多的不是弱肉强食,而是繁衍生息。
(三)
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为了别人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
我们的越野车飞奔在肯尼亚的公路上,时而穿过一个个小镇或者村庄,路边随处可以看到不缓不急匀速地走着路,每一个步伐都迈得极有力度;
路边总会有人围坐在树下闲聊,或者呈现出一种莫名状;
还有人会在头上顶着东西,显得毫不费力;
马赛男人会有一根白腊木的棍子不离身;
还有随处可见的牧羊人,披着红色的布,略显诗意。
最最与众不同的是,在一片和谐中载歌载舞的马赛人。但是马赛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血腥,用刀子去割耳朵,耳朵越大就越受欢迎,男孩子的成人礼就是敢赤手空拳和狮子搏斗,并杀掉一头狮子才算成年。就连马赛人的服饰都是以红色为主,色彩鲜艳血腥。
不过和狮子搏斗已经不存在了,但马赛人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实行一夫多妻制。现在村里的大人们,从清晨到傍晚接待着一批又一批好奇的游客,体验他们那古老的生活,比如钻木取火,每个人收取20美元的参观费,这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存方式了吧。
一路上我震惊于他们的落后与脏乱,低矮的土胚茅屋、没有一丝光线的房间、满地的牲畜粪便,还有小孩儿头上群魔乱舞的苍蝇。
那一刻,我全身汗毛都立了起来,有些想不透为何他们要选择这样的生存环境。人均20美元的门票难道不足以支撑他们更好的生活么?有些可怜和可悲。
有那么一些瞬间,我陷入了沉思,久久找不到答案。后来我想到了自己,为什么天天熬夜加班,还要坚持学习,住在十平米的小房间里还要交着高昂的房租,生活在随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环境中,然而我却乐此不疲的,对每一天都抱有希望,这是为什么?
有一天,我们的司机omari说,他喜欢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是他所向往的自由和奔放。我想通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去可怜穷人,不去仰望富人,发自肺腑的怜悯越少越好。
他们享受着壮观美景和极佳的生态环境,物质上的贫乏并不等同于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否定。
如果路边牧羊者和乔峰一样,正好想要在关外牧羊赛马,何须可怜?
如果他向往城市生活却又不为之努力,又何须可怜?
如果他迫于无奈困于生计,那此时努力生活的他又何须被人可怜?
想来世间万物,无论是草原上的牛羊还是固守陈规的马赛人,无论是当事的他还是当看客的我,繁衍生息,相依为命,是以为群居。柔肠对内,一致对外,而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想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写在最后:
肯尼亚之行可能会是我后半生都难以忘记的旅行,我对这片土地的所有幻想都一一被实现。我第一次觉得摄影能够帮助我留住那些感动,那些灵魂深处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记不住了,照片会帮我记得。
对肯尼亚的不舍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期待。
下次,我想去摩洛哥听一曲《卡萨布兰卡》;
下次,我想去埃及兑现自己推延了的承诺;
下次,我想去坦桑尼亚攀登乞力马扎罗雪山……
我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但我知道它总会到来。
为了更好地记录每一次美好,都需要做一个有备而来的旅行者,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摄影,好好吃饭锻炼身材,带着更好的自己,来一场刻骨铭心的旅行。
小白老师的【摄影99号馆】第三期摄影训练营,助力你下一次完美地旅行。
来吧,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