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答题时,有时会出现一个微妙心理,那就是:明明知道B选项是正确的,但又觉得D选项好像也可以,于是最终选择了“好像也可以的”D。于是做错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而且调查了几个学生都有此类现象,他们还笑称这叫“临门一脚射偏了”。也就是说,他们对试题的分析理解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最终判断也没有问题,但为什么就偏偏在这“临门一脚”出问题了呢?
其实这正如骑自行车,在宽宽的马路上,骑着自行车,看到前方有一块小石头,你会心里对自己有一句暗示:我不要辗着它,我不要辗着它,最后偏偏辗上它。还有路上前方有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你会告诉自己,我不要碰着他,我不要碰着他,常常,偏偏,很小心地,碰上他。本来宽宽的路,完全可以躲开,但偏偏就是没有躲开。
这就是注意力吸引,你关注了什么,你的注意力便被它深深地吸引,那个明明没有问题的答案,因为没有问题,所以你对它的注意力大大降低,而那个“好像也可以的”选项,因为你不够确定,你投入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精力,它便深深地吸引了你,以致于题干中的基本要求都被自己忽视了,最终“临门一脚”打偏了。
其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们一旦发现生活中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觉得”里面有问题,“好像”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自己心理就会莫名地兴奋,就会非常来劲,会抓住这个人或这个事的问题发表评论、探究根源,而对这个人或这个事的整体,或这个人、这个事对自己是否有关系有影响,全然地不顾了,只被问题深深地吸引了,这就形成了关系纠缠。本来没关系的事,也搞得好像跟自己关系很大一样。做题时那个本来根本不可能选择的答案,因为发现了其中“好像有问题”、“好像也可以”,而最终发生了关联——选择了它。
因此,考场上,保持清晰的头脑,时刻明白题干的基本要求,不被过程中的问题过度吸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