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Daniel Hamermesh和Jeff Biddle的研究表明,一个容貌低于平均值的人,小时少赚9%的薪水,而容貌高于平均值的人每小时则多进账5%,相差的这14%放大到一生,则可能让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达到23万美金之多。
在人才济济的华尔街,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姑娘,去面试一家投行。没想到对手都是耶鲁、哈佛等名校的学霸,她顿时觉得自己没有了希望,不过想到自己来都来了,就去参加了面试。
面试时Interviewer问她,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
她想了想对Interviewer说:我长得好看。
没想到回去之后就收到了那家投行的offer。后来Interviewer也很明确的告诉她,她会被录取,就是因为她说的那句:我长得好看。
长得好看,所以薪资更高?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银行和专业服务性行业正在越来越‘颜值化’,他们更喜欢漂亮的人。而长得略丑的人,即使他们非常有才华,也常常被忽略。”
更有网络评论指出,投行、咨询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更倾向于“以貌取人”,如果想获得四大会计事务所或者投行前台业务部门的职位,那么颜值更是要高于平均水平。
J. P.Morgan曾经就聘请过一位模特兼部落格博主做销售实习生,美国银行也聘请了“全美超级模特儿新秀大赛”的一位选手做股票衍生工具的销售总监。
不得不承认的是,“看脸给钱”的现象确实存在。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管理学教授Timothy Judge更明确地指出,相貌上的优势会提升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反过来,这会使得他更容易拿到高薪水。
在中国,曾经有一篇名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美貌经济学”:身材重要吗?》的论文在网上走红,论文称:女性体重每增加1kg,其工资收入会下降0.4%;身高每增加1cm,女性工资会提高2.2%。
何曾几时,美貌也成了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了呢?
长得好看和工作有什么关系?
长得好看,所以更专业?
某投行一位资深IBD总监这样说:在投行,即便你的业务能力再强,对客户的表达再专业,但是你的外表如果看起来太稚嫩或太随意,也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客户也许认可你说的话,但不会对你产生信任。在金融行业,如果不能让客户对你有足够坚定的信任,他们就很难和你合作。所以我们公司对每一个员工的仪容仪表要求都相当严苛,HR在招聘时也会首先衡量这个人的外表是否能让人感到舒服和信任。
所以,一个人的形象管理、谈吐举止本身就体现了他专业能力的一部分,好的外表更加容易让人有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更加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谓美貌,其实就是我们的第一社交货币。
美貌居然也算尊严?
如今,社交网络让我们能迅速和世界各地的人产生联接,让我们的社交圈变得无限大,但也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极度稀缺,我们接触的人虽多,但很少有深交之人。
因而,在这个“泛社交”时代,大家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也就是外在形象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正如网上流传的金句所言:“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你必须干净、整洁、甚至是精致,这是你做人的基本与尊严,不分男女。”
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揣摩你是否拥有丰盛的灵魂,大多数人都是从你的长相气质、举止打扮对你进行初步判断,决定是否合作和再了解。大不了再换别人,毕竟,社交这么容易,成本这么低廉。
美貌成为一种能力?
电影《女人不坏》里有一段经典桥段,张雨绮问老板,“你到底看中我的能力还是美貌?”老板悠悠地回答她,“你的美貌就是你的能力。”
事实上当一个人开始重视自己外在的时候,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就会被点燃,那他对一切美好事物都会有所期待。
就像李筱懿说的那样,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爱工作;只有对自己的外貌有高要求的人,才会对其他事情有着高标准严要求。
一个注重外表的人,那他也一定会重视自己在产品发布会上的PPT是否足够让客户赏心悦目;会重视上交给领导的Excel是否能一目了然;会重视自己的办公桌面是否永远干净整洁;会重视自己的文案排版是否有足够的美感。
美好的外在也会让人拥有自信,不知不觉会引导人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而让自己变美的过程,一定也伴随着严苛的自律,伴随着强烈的进取心,伴随着对生活对事业的不将就。
这些美好的品质也会因为变美的过程而积累,逐渐形成一个人的特定习惯,这种习惯在工作中,就是最大的职场竞争力。
其实,企业不是喜欢你美貌,只是喜欢你美貌背后所折射的自信、自律、以及想要自我实现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