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学两年级开始练书法的。某一天我妈妈的朋友(记得让我叫她宁玲阿姨来着)来我家,我乖巧地拿出家里好吃的麦乳精,于是阿姨和我妈就孩子的问题相谈甚欢,结果就是我被迅速地介绍到阿姨的女儿所在的书法老师处开始练字。嗯,上世纪80年代的爸妈就是这样的,生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和别的孩子得到同等的教育,也许如今,也差不多。
言归正传,我的书法老师前后断断续续教了我2年,而我至今对他念念不忘,归结于他的不拘一格的教学。当时大多数孩子学的是柳公权,因为柳体的结构清晰,起承转折明显易学。而他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给指定的字帖。我学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
相较之下,我习字的时候规矩是:
不用描红
不用米字格
直接临摹古帖
当时自己一个小孩子自然依着这些规矩做了。后来大约初三的时候老师推荐买一套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自学丛帖
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书法集,多年后我取出翻阅,一行行汉字,都能在心里描摹出它们被呈现的轨迹,有的严谨有力,有的潇洒隽秀,这时才体会到老师那些临摹时的规矩似乎源于这样的理念:书法不是仅仅为了写字好看,还要融入审美意趣和性情修炼。
老祖宗的好帖太多了,老师从来不让我们临摹他的字,尽管他是书法家协会的成员,办过展览得过奖,他说那些什么都不是,你要写的是你自己的字,临摹书法大家,去学习他们的胸怀和风骨。
至于描红和米字格,在我印象中他都没评论过.... 哦,我们用的是市售的黄黄的毛边纸轻轻打上7.5*8的格子练习的,每隔些时日就用宣纸写一些诗词(非临摹)作为作品来检阅练习成果。
写到这儿忍不住再多写一些来怀念我的老师。老师很有性格,记得有次我用一张美女挂历当书皮包了王羲之圣教兰序的帖子,被老师温柔而坚定的要求把书皮反过来只露出白色的部分。哈哈
直到我出国前,老师一直住在原先的地方,一条闹市区典型的上海弄堂。那条弄堂在我出国后的十多年里数次进入梦中,点点阳光洒在零落的几枝爬山虎上,从弄堂口走到底都能闻到洗发水的清新味道。
我揣测着这样的时代他这样的书法老师清贫是一定的,而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他,有点人脉和能力的还给他办了几次展览,他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是温暖的。临走送了我两幅字,在外搬家数次,我都小心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