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和《好好学习》《这样读书就够了》一样烧脑的书。
主要讲的是如何通过阅读才能获得成长。阅读方法讲了碎片阅读、快速阅读、阅读卡片和笔记、主题阅读、深度阅读,以及如何实现阅读变现。
关于阅读
1. 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大脑。不能让大脑感到害怕和紧张,而是要让大脑觉得是在做某件有意思的事,让大脑觉得非常好玩,增强执行的意愿,并给予大脑奖励的暗示。
2. 养成读书的仪式感,也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要准备好阅读道具,如荧光笔、便利贴等,让大脑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正式的事。
3. 跑步是冥想的一种。
4. 只有通过分享、写卡片、写笔记、再读一遍等反复处理信息的方式,才能变成长期记忆。
5. 分享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每天在社交平台分享阅读后的内容,可以是句子、片段、感受等。在阅读的时候提炼重点,之后加入一些个人观点,然后再去重构一遍内容。这个过程结束后,就对这些内容处理了三遍,而这三遍处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复。
6. 分享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如果想知道自己到底知道多少,看没看明白,就试着把读到的内容分享出去。任何时候、任何形式都可以分享,微信公众号文章是分享,发朋友圈也是分享。最关键的是,分享的时候要想着怎么把读到的内容解释给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听,让别人能听明白。
7. 我们现在只知道把输入端变得越来越多,却忘记了如何去消化,而只有把这些内容真正消化掉,才会变成输出。
8. 好书必须反复读,尤其是那些我们特别喜欢、对我们特别重要、内容又特别好的书。
9. 最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可以试着先从一些入门级的书着手。比如,研究系统思维,会先寻找一些相关的入门级书。古典老师的《跃迁》里面有用一个章节讲系统思维。如果还是觉得太难了,就找了另外一本书《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把“系统思维”的概念用五个故事来讲,把一个很难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个的故事。所以这本书就是入门学习的书。
10. 只挑选书中一些很重要的部分进行阅读,比如非科班出身的人看一些专业书时,就挑选重点内容看,无须再按照结构来看。
碎片阅读——分享
1. 在别人的闲谈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默默收集。
2. 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追求读完。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3. 碎片阅读是有目的的学习。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以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碎片化的内容。
4. 碎片学习的本质是概念学习。李笑来写作时,会列出六七十个概念,然后尝试把这些概念讲清楚,在写这些概念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一些新的概念冒出来。面对这些概念并找到诠释的方法,基本上文章就有了雏形。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第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是对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他是不是有足够的了解;第三是看他有没有系统的方法论;第四是看他有没有成功的经验。
5. 碎片阅读的工具——印象笔记。先尝试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文章在印象笔记里分类保存。
6. 在仔细阅读一本书之前,在目录和序言里确定有哪些关键词需要关注。
7. 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和目的去读书,这样一来就能从一本书中很快地找到需要的内容。
8. 碎片化阅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提炼、链接和融合。
9. 提炼:把信息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提炼出对自己来说觉得重要、有趣、有价值的部分。
工具:
萝卜书摘:这款app可以利用OCR技术识别书上的一段话转成文字,在读纸质书籍后创建自己的每本书的书摘片段。)
概念卡片:类似于明信片大小的空白卡片,可以用来摘录书中或者文章中的关键概念。
10. 链接:关联自己的经验
11. 融合:通过拆解提炼后的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内容。
12. 碎片阅读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找到内容之后,去拆解、提炼出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然后再经过加工、组合、创新变成我们自己的这样一个过程。
13. 碎片化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公众号文章、杂志文章、书中的一个章节或一个片段。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
14. 练习:每天从生活中收集一段话或者一张图,并写上自己的感受分享。在转发的时候要写一段评论,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一旦加入了我们自己的观点,这个转发的动作就成了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情景,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准备理解,或者已经理解了这个内容。
快速阅读
1. 快速阅读的本质,或者说提升阅读速度的目的,就是以主人的心态迅速地让书本告诉我们,它是干嘛的,有什么价值,值不值得我们为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 快速阅读一本书,就是要把这本书里的核心概念搞清楚,其他的案例、故事等则居其次。非虚构类的书,核心的信息约占20%,另外80%是填充数字、细枝末节或者解释说明。把关键词搞清楚时,就意味着知道了整本书的核心。
3. 快速阅读步骤: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配合九宫格笔记法。
4. 第一步是提问,读书前要明确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以及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有没有了解过同类书,如果没有该怎么办?
5. 第二步是预习,从序言和目录中,让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是怎么写的,我们应该怎么读。预习起到指路的作用,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大致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和这本书的结构,书里讲述的范围,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参考,哪些内容可以略过……留意关键词、关键章节。在读目录时,可以勾画一些感兴趣的章节。
6. 第三步是扫读,快速翻阅,标记重点关键片段。标记出重点关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图表、粗体字和关键词。关键词位置可以用便利贴突出,特别重要的内容用折页方式重点突出。扫读时,千万不能长时间停在某一处内容上,做完标记就继续往下进行,把整本书都浏览一遍之后,再对重要的地方进行精读。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某处,并不是扫读,而是又变回了我们日常的慢速阅读方式。对于一些实用类和工具类的书,只需标记关键句子或词语就可以了,因为这种书都是有结论的,所以要特别留意重点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把整本书快速扫读一遍,对整本书的结构就会有大概的了解,哪些地方该看,哪些地方不值得阅读,这时我们心里已经有谱了。
7. 第四步是重点去找和自己的问题有关联的部分,用九宫格来提取概念。
·九宫格笔记是把整本书的关键内容全部摘录,并用一张图展现出来。需要把9个关键词写进去,通过抄句子、抄片段、抄例子等方式,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整本书提的3个问题,用这9个概念都能回答,同时也找到了让自己“啊哈”的点,也找到了一些延伸的书,列出了书单。一本书看上去重点就已经被找出来了。AHA区是记录那些读书时感受到快乐、欣喜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大脑感兴趣的内容。读完某本书之后突然明白,为什么要做一些事情,如联机学习、在群里面写卡片等。阅读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RIA便签读书法是将书里的片段用便利贴来呈现。通过把内容写在便利贴上的方式,来提醒自己这段讲了什么内容、让我想到了什么、以后应该如何运用。
如果再去读一本同类型的书,当发现两本书里讲的内容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我们的九宫格笔记会越做越少,用RIA便签或者直接在书上做笔记,再或者是折页的方法。
8. 最后一步,就是复习。弄清楚①还有哪些问题要搞清?②还有哪些书要深度研究?③还要读几遍?对于知识,我们仅限于“知道”是没有用的,学会如何使用知识,从而改变我们的想法和习惯,这才是知识真正的用处,也就是“认知升级”。从“知道”到“会用”这个过程,需要以“复习”这一步来结束。
9. 除了切重点的部分需要花费一些整块的时间,其他部分都可以用零碎的时间来完成。这样用快速阅读来实现一天读完一本书,可以一本书在早上完成提问和预习,中午进行扫读,晚上再用一个小时切重点,第二天早上完成一次复习。
10. 好书至少要读两遍,但好书其实并不多。很多书的某个章节能获得我们需要的内容就足够了。
11. 练习快速阅读要先从简单的开始,不能刚上来就挑一本非常专业的书来做练习,而是应该挑一些可以轻松入门的文章或者是一些通用类的书,循序渐进。
12. 在练习快速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过于追求阅读量,应该是先把步骤练好,再慢慢地提升阅读速度,最后追求阅读量。一般来说,只要坚持阅读一百天,就可以达到一天快速阅读一本书的水平。
13. 碎片阅读是从一篇文章里提取概念;而快速阅读是从一本书中去提取概念,实际上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找出一个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再进行下一步,只不过载体不一样而已。
14. 电子书不太适合快速阅读,尤其是在扫读的步骤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电子书有它翻页响应速度的问题,不能直接翻到某一页,如果你突然加速就很容易翻过去很多或者延迟,所以在扫读的步骤是不太适合的。
如何做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
1.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提醒自己留意、关键概念的理解、关键概念的应用。
2. 读书笔记的本质,是从三大能力——独立思考、拥有好奇心、拥有检索能力——延伸出来的,即在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提取其中的精华,并且理解这些内容,之后,这些内容能够被我们更方便地应用。
3. 所谓的知识晶体就是一些结构性的东西,它不是一些碎片,而是一个框架、一个思维模型。阅读知识卡片:文字少,但可以讲清一个概念。每个知识晶体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4. 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不应该是书上有什么就摘抄什么,而是要把书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体现读书笔记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5. 标记——收集——整理——建立图书馆——输出——应用。先做标记,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做各种标记;之后要去收集,要打开自己的思路,看看碎片化的收集和整体化的收集到底都有哪些渠道;然后我们要进行整理,建立私人图书馆;下一步是做输出和转化;最后是尝试去做应用和各种实践。最后,从书上的卡片变成我们输出自己的卡片。
6. 标记:做记号;在文字旁边写上一两句话;把内容写在便利贴上的方式,来提醒自己这段讲了什么内容、让我想到了什么、以后应该如何运用。
7. 收集:收集鲜活证据,那些会让你眼前一亮,会突然打破你的认知,让你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的内容。书上的重要图片、文字片段,路上看到的标语,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一张图片,如果跟我们当前关注的知识晶体相关,就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利用康奈尔笔记、印象笔记、花瓣收集。
8. 整理:形成读书卡片,把核心的观点、重点用一张图呈现出来。
9. 建立个人图书馆:在整理和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时,一定要问自己,当下关注了哪些领域?无论我们关注的是个人管理、写作、哲学、科学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云笔记中建立相应的目录。
10. 输出:分享课、读书笔记。一旦学会了从书中整理素材制作读书卡片,就要坚持每天做读书卡片。读书卡片比文章更好写,写文章需要准备很多内容,而读书卡片的制作非常简单。
制作概念卡片的核心观点是明确概念内容。一张卡片其实解决的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个概念是什么。解释清楚——理解——行动,是卡片的应用流程。如果每天能搞清楚一个概念,通过一年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关注的某个领域所有遇到的问题、不清楚的内容全部解释清楚,我们的专业度也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1. 康奈尔笔记第一个是标题区横放在最上面,用来记录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三个区域分别是:现状区,写下目前的状况;问题区,罗列出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策略区是针对现状和问题,在书上找出应对策略。
主题阅读
1. 主题阅读是围绕着某个主题,在一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多本书的方法。
2. 碎片化主题阅读:碎片化主题阅读的方式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某个主题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后进行集中式的阅读。先把跟某个热门话题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全部读一遍,用印象笔记把需要的文章收集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成体系化、清单化,便于我们在短时间之内搞清楚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碎片化主题阅读需要用到的工具是“即刻”app和云笔记。
3. 书籍式主题阅读:碎片阅读会引导找到很多概念卡片,其实这些概念卡片就是一个个主题阅读的源头。当收集到这样一张张卡片后,就可以基于这些卡片去了解更多的东西。通过知乎、果壳、百度等一系列的渠道来分析、解释、整理某个事物的基础概念。
4. 书籍式主题阅读步骤1:建立感性认知:
当我们想阅读一个新领域的内容之前,可以先花两个小时做泛阅读。泛阅读就是了解某个主题“是什么”,即对某个主题的基本概念有一个了解,建立基本认知。建立了认知框架后,再来看该话题时,很容易知道内容大概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渠道可以让我们建立初级印象、打好基础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最新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了解某个领域的大致范围,及其包含什么内容。搜狗可以搜索公众号文章。
5. 书籍式主题阅读步骤2:建立书单。
建立书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①通过豆瓣读书阅读一些书评,一般来说8分以上的图书内容基本上不会太差。
②百度。在百度里输入“时间管理”,加一个空格之后输入“书单”,就能找到很多其他人在网上发布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单了。
③大神自己的平台,如门户网站、公众号和微博。
④书的内部链接。
6. 书籍式主题阅读步骤3:预习扫读
在主题阅读的模式下,某个主题领域里的书太多读不完,就可以用快速阅读中扫读的办法来读。
拿到书后,快速地把目录和序言翻一遍,确定每本书里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同样,在快速扫读一遍的过程中,确定书的哪个部分是与主题和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内容。
只需要看目录、看序言,然后扫一遍,就能大概知道书里哪些内容是要选用的、哪些是跟主题不契合的、哪些内容文不对题、哪些是标题党、哪些内容的价值并不高,这样经过20~30本之后,就可以淘汰一大部分图书了。做快速阅读的工作并不需要买书,只需要去豆瓣或者当当、亚马逊的详情页里的目录看一看,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了解这本书到底是否适用了。详情页有非常好的一个特点,每本书的目录和序言都会在图书页面上全部呈现,就算不买书,我们也可以知道书的大致内容。
这时主题阅读的扫读不再是去提问,而是根据整个主题阅读的内容进行相关性扫读。
扫读后,在主题阅读时,最好借助便利贴来做标记。主题阅读的“扫读”比之前快速阅读的“扫读”更加简略。
7. 书籍式主题阅读步骤4:确定框架。
建立框架是确定对于某个主题有哪些最想了解的问题。框架学习才是成人学习的基础,如果只是收集碎片,会导致我们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学习状态。只有不断去识别框架,认识新的框架,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很多书的目录就是很好的框架。
万能框架2W1H:“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8. 书籍式主题阅读步骤5:寻找答案。
用框架或者问题去书单中寻找答案。
9. 长时间研究一个领域
深度阅读
1. 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不是把一本书完整地读完,不是读的时间足够久,也不是把一个片段、把一张图做深度的解读。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
深度阅读读的内容:专业的内容、自己需要的内容、需要了解底层规律的内容、核心的知识、延伸性强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读一遍之后不明白的内容……
获得了解大神们的学习内容,如“混沌大学”的学习内容,以及他们推荐的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等。
2. 深度阅读步骤1:寻找联系
寻找联系的意思是当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尝试分析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如经验联系、交叉联系(不同的书都在讲同一个主题)。
3. 深度阅读步骤2:溯源探索底层规律。
作者提出某一个观点的上下文边界,才能清楚知道他的这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4. 深度阅读步骤3:多场景、分散性应用
5. 深度阅读的前提是至少对某个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写摘要
*标注重点
*关键词关联记忆
*文本材料图像化
*重读(3遍)
6. 尝试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片段来把图书内容整理出来。
7. 国内关于深度阅读有很多案例,如许知远的《单读》、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高晓松的《晓说》。他们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基于某个观点执行应用的工作,他们能联想到很多东西,会告诉观众一些基本的、原理性的东西,哪怕是一些小说,他们也会告诉观众关于作者的一些他人闻所未闻的趣事,告诉我们图书的历史、作者的背景等,这些也是一种深度阅读的方式。
8. 深度阅读的误区
深度阅读其实不是从头到尾地精读,而是针对某个概念进行深度阅读。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经典,而是在于书里提供的观点能不能让大脑感到兴奋,能否让我们提出很多问题,能否让我们产生关联。无论是多么经典的书,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感触,都无法运用也很难理解,那这本经典的书其实对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泛读一下就可以了。
只要把概念理解到位,能产生更多的关联,能在多个场景中运用书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记住这本书的内容了。
如何把一本书变成一节课
1. 阶段1:快速阅读分享。
通过使用快速阅读法可以甄别哪些书适合。
一节30~60分钟的微课要讲3~9个概念,把这些概念讲清楚,就可以形成一节微课了。利用九宫格笔记法。
《这样读书就够了》《小强升职记》《非暴力沟通》《和时间做朋友》、“定位”系列、《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好好学习》《高倍速阅读法》,就都可以转化成一节微课。
2. 阶段2:主题阅读分享
对一本书进行快速阅读,大概了解了书里有哪些核心概念之后,第二步可以用主题阅读的方式,从书里挑出一些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主题式阅读。
每个九宫格里的概念都可以形成一个主题方向
3. 阶段3:深度阅读。
除了给别人展现表面的内容之外,还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内容,这就需要深度阅读去挖掘背后的理论框架,生活中有哪些案例,可以通过案例让大家现场进行练习。
4. 可以少听“是什么”和“如何做”的微课。如果你知道了要讲的是什么概念,可以通过洋葱阅读的方法快速地理解这些概念,可能只需要花你一两个小时,效率更高。
5. “一本书变成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要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我们要给别人分享的内容是我们喜欢的,还是读者喜欢的。用户不关心你的内容,他们关心的是你的分享会不会让他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