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类佛教APP产品日渐兴起,虽尚未成势,多跃跃欲试,值得一探其究竟。
一 · 趋势
任何领域的发展,国家政策是不能不考虑的维度之一。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宪法规定本国宗教自由,在此就不过多阐述其他种种因素,总之在本国各大宗教中属佛教相对而言更为世人所知,传播也更广泛,中国佛教的体量和客观优势也远远大于其他宗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本国佛教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崇,无论是“逢盛世佛法兴”还是“佛法兴即盛世”,至少相较于数十年前乃至数百年前,佛教即将迎来一段兴盛时期,此语应不为过。
在文化方面,传入中土两千余年的佛教,早已成为中华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所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带来佛教的复兴。更何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因为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佛教的身影。
佛教看似是出世的,实际上佛教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国家或是大人物的支持。虽然道安法师所说的“不依国主,法事难立”被认为不太恰当,但是也能体察到当时所言其中况味。佛教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特点,在某种层面上也符合统治者的需求。相对于其他西方宗教,作为长期以来已经被认为是本土宗教的佛教自然更容易被认可,况且在佛教团体的行政管理层面,本国宗教部门对佛教界的管理已经非常成熟。
随着社会的繁荣和生活的稳定,更多的人开始回归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也有时间和金钱去追寻生活的惬意抑或是填补思想的空虚。有关心灵的课程、灵修班、禅修班等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素食、坐香、品茶……等一系列静雅的生活方式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如何理解和运用包括佛学思想在内的宗教思想,也逐渐成为知识精英的标配。佛学思想更走进了企业管理、商战分析、互联网运营等商业思维的训练。除此之外,在音乐、美术、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更弥漫着浓厚的佛学思想。
受日本文化影响的青少年群体,也开始认识到佛教文化在日本文化中所产生的影响。“佛系”现象就是“日本文化”“互联网文化”“佛教文化”的复合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佛教文化的接受程度。
对中国佛教自身来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佛教自上而下不断完善,在人数、人才、规模、管理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形成了足够庞大的信众群体,这对于佛教是一件好事,对于佛教相关事业的发展也自然起到了带动作用。身处繁复的互联网时代,中国佛教要获得长足的进步,就面临着佛教内部的革新。现在的佛教生存状态如何融入高速发展的互联生态之中,并且能够消除官方团体与民间团体之间、个人与僧团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认知程度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成为目前佛教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处理的时候,面对这个政策有利、文化相向、社会接受、个人需要、市场庞大的事业,早就已经有很多个人、团体、寺院开始拥抱这个新事物,悄然推出了各色佛教APP产品,它们一定会有助于推动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对于相对保守的佛教传播形态将会形成倒逼之势。
二 · 受众
■次精准用户
● 普通用户、佛学爱好者
(年龄不定,年轻群体占一定比重)
没有过多的佛教诉求,但是容易被佛教相关文化吸引,通过相应的宣传渠道可以影响该类人群。
● 一般僧人
(年龄不定)
该类人群可以分为初入佛门以及不爱展露两类,一般对新事物的诉求并不强烈,没有信徒或信徒较少较为分散。
■精准用户
● 初学佛者、 有一定学佛经验者
(女性:30岁—40岁,逐步年轻化)
(男性:40岁—60岁,逐步年轻化)
人群庞大,有相当的消费能力,信仰比较坚定,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大居士或大法师的引导。
● 执事僧人
(男性(居多):25岁—35岁)
有一定的佛学功底,年轻,自信心强,敢于尝试,一般都有一定基数的信徒。
● 一般住持法师
(男性(居多):30岁—50岁)
在有限范围内有一定的地位,希望有所作为,一般会选择接受新事物,有不少信徒。
■关键人物
● 大居士
(男性:40岁—60岁)
一般事业有成,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佛学功底扎实,拥有共修禅堂,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的共修群体,且有足够的增长空间。部分与寺院法师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 区域知名法师
(男性(居多):30岁—50岁)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较大影响,一般有明显个性,有讲经说法或佛学演讲的能力,拥有众多的固定的信徒。
● 知名法师
(年龄不定)
一般在全国范围或佛教界非常知名,在佛法见地或佛教传承上有过人之处,拥有相当的佛教界或社会地位,拥有自己的团队,信徒众多且极为广泛。
三 · 产品
说完受众人群,再来看一下现有的佛教APP产品都有哪几种类型。佛教可以说是在APP开发最为积极的宗教,但是APP商店里并没有“宗教”分类,它们大都被归为生活、文化类。因此如何寻找佛教APP也是一个问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了解了一定数量的佛教APP。一般除工具类外,主要有资讯和修行两大类,此外另有以其它特色为主导的佛教APP及佛教智能产品附属的APP。除了在《佛教APP欣赏举隅》一文章所类举的APP外,在此依本文标准介绍如下,篇幅限制类举介绍或有繁简:
■资讯集合类
壹佛历:该款APP下载量相对较大,内容更新及时,满足一般信众获取资讯了解佛法的需求,定位主要是一般佛教信徒。其中“发现”版块中的“附近的寺院”和“问答”版块虽然不在明显位置,但是做的比较健全,“附近的寺院”信息全面,“问答”使用人数多且任意用户都可以提问或回答。
三宝地:该款APP信息庞杂,首页22个类别,另有“三宝圈”互动项。兼做“自媒体”平台与佛教“商城”。APP以信息集合为入口内嵌“商城”(较为隐蔽,将有独立商城APP),商城推广采取“自由合伙人”制。
众善:首页展示信息,“功德”项包含寺院介绍和寺院建设众筹,兼有在线礼佛功能。善款关联“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和“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
佛信:以信息集合和在线礼佛为主要功能。“发现”版块中的“佛信社区”有一定的互动频率,内容相对丰富。
■修行主导类
虚空念佛堂:这是一款由安徽弘愿寺开发的,以在线共修为主要功能的APP产品。仅保留了单纯的共修内容和“莲友”轻社交。该款共修佛教APP使用人数众多,产品质量高,内容专一简单明了。年终推出的“我的2017念佛回忆录”项目让人眼前一亮,筹划有心。
天天佛:尽管内容丰富,但仍以修行为产品核心。拜佛、修行、音频为主,资讯、互动、商城为辅,产品架构清晰,主次有序。
佛曰:版块简练,内容明确。资讯、修行、直播。直接从三个不同角度入手,省去过多展示内容,定位准确。
善信:以社群运营方式为架构,先选择加入社群,再导入资讯、功课,是一种新颖的,敢于尝试的APP形态。或许对于佛教而言这是一种相对优选的模式。
■案例分析
这款APP的定位是“提升法师和寺院的文化影响力”,主要服务对象是法师,但法师都自带庞大流量,因此,服务好法师就能够提升APP的“影响力”。
智慧寺院在推广方面属于主动型,市场资源丰富,大多面向三四线城市或知名度低的寺院或法师,帮助这些寺院搭建自媒体平台或直接引入APP内。
主推的法师“语音”版块,非常适合所吸纳人群,方便一般法师的语音讲法及转发。“大德说”版块采取信众提问法师解答的互动方式。这两个主推版块有效的提升了APP的使用率。
“商城”版块并不突兀,处于第二序列的“附近的”版块又形成一个高互动入口。整体架构构思用心,版块设置主次搭配。在APP产品中提高了用户粘性,在APP推广上建立了品牌效应。
从“闻思修”改为“闻思修佛学”,增加了APP商城的搜索率。打开APP首先弹出“每日一图”利于APP的传播。
APP整体以自媒体面貌呈现,“问道”版块采取类“知乎”模式,“活动”版块的呈现从产品方转移到用户方,“直播”版块虽然有限但定位和布局尚可,“闻法”版块虽然仍是信息堆积,胜在UI呈现以及页面规划,显得条理清晰。
单从团队运营、UI设计、板块架构层面判断,只要做好必要的推广和渠道下沉,该款APP应该会在佛教APP产品中有所崭露。
在形式和内容上,属于新旧结合的APP产品。虽然整体思路是架构在佛教的信仰寄托层面,但是由于整体设计风格偏卡通化,相对弱化了其他的劣势。
主推的“祈福”版块看似不妥,但是由于运用MBE设计图标,在年轻人眼里并不奇怪。相比较而言,很多佛教APP在“祈福”“拜佛”这一类板块做的尽管庄重但更多的是刻板。
“寺院’版块,也是用同样的方式与寺院形成良好的互动,取胜之处仍在UI设计。“梵音”版块暂时看作是作为内容的补充存在。
此外,禅在团队拥有自己的佛教智能产品和佛教文创产品,其中“智能佛珠”可以关联APP进行修行记录。2018年手绘佛历在佛教人物设计上颇有创意,且还有更进一步的创意空间。
禅在可以视为佛教APP产品的年轻化代表之一,佛教APP年轻化本身也是一个趋势,另外有一款名为渡渡的APP,也采用了卡通化、重设计的界面,设“义工”和“佛友圈”为入口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交互设计和内容编排上相对简陋。综合二者而言,取长补短或有所成。
■特殊类别
在如何定位、如何介入佛教APP市场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选择了“全覆盖”或找到诸如“拜佛”“修行”等最大公约项。其实针对某一兴趣或细分单项也可以做出“以小见大”,吸引纵深流量的效果。以下试举几例。
作为主打“佛教直播平台”的APP产品,在逻辑上看似是过于超前。但是毕竟已经形成了APP产品的品牌属性,且佛教直播平台的确是未来趋势,很多佛教APP产品都开始加入“直播”版块。目前,可以采取适当的引导,明显细分出按区域或按专题进行直播的类别,并为寺院的法会、活动等提供直播服务,为受众提供现场直播式的播报服务,并针对固定活动衍生社群服务,如此一来既可以增加受众又可以提高粘性。未来可以简化或隐藏现有的其他版块。总之,只要长期耕耘,渠道下沉,主动服务,在****品牌建设上已经占据的心智优势会发挥极大效用。
佛教音乐或佛教音频一般都被列为佛教APP的附属项,梵唱APP则作为主推内容,通过吸引对佛教音乐感兴趣的人,搭建、充实APP。或许并没有做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产品思路是正确的。但从佛教音乐而言,如果善用其时间顺序、作者、内容、背景、传承等既定属性,可以搭建的不只是一般意义的佛教APP,在此暂不做过多解读。
早期有一款叫“佛教讲台”的APP,是将众多法师讲经说法的内容布置在APP中,方便用户点击观看,“子听佛”可以视为它的补充版。“子听佛”主要以除了法师讲经说法以外的其他音频视频内容为主,细分了二十余个类目,并且加入了“功课计时”“计数器”“念佛机”“实修法讯”等多个栏目。这两款APP都是以视听为主,目前属于纯公益类。
佛圈的定位是“佛教活动与服务平台”,围绕佛教相关的各类法会、禅修、义工、招生、旅游、募捐等活动,提供线上线下的活动服务和体验。是一个权威的佛教活动发布平台,单一功能,主题明确。不过单纯定位在这个层面的服务,非一般的佛教APP开发团队能完成。其中可以借鉴的是运营思路,即便做不到多么广泛的群体,做到专业的区域服务也是独树一帜的。
在佛教服务的细分领域,可以想象空间还是足够宽广的。比如和佛所做的是“国内首个禅房预约平台”,尽管平台入驻有限,但是足以满足部分小众用户的需求,。另有“佛学”版块属于附属项。该APP还可以向法师提问,提问的模式是一对一的,有点类似于封闭的“分答”。甚至可以专门开设与预约禅房所属的寺院法师互动服务,此外,根据预约禅房这样相对高端的服务内容,未来或许可以做成“在行”这样的产品,亦未可知。
■智能产品
主推智能计数拜垫,尽管市场相对比较窄,但是足够精准。产品所走的科技路线,在未来寺院产品智能化、信息化,佛教用品智能化等领域能够有长足发展。从APP的名称以及开启动画的观感上来看,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推出了市场上最新的按压式智能技术器,另有智能计数佛珠产品。以绑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作为修行记录,也可以不绑定产品在线计数,且能在上面完成选择功课、查看排名、组织共修等操作。不需要下载APP也可以视为一种优势。
四 · 定位
通过对佛教APP产品的归类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所提供大多数入口是:
资讯:佛经典籍、法师文章、音频、视频、图片、新闻、自媒体、纯文学
修行:共修
寺院/法师:推广宣传、展示平台、提供帮助
问答:佛学答疑互动、日常问答
产品:基本产品、智能产品、文创产品
公益:募捐、祈福、功德箱等
目前佛教APP产品市场的主流是信息类合修行类。绝大多数瞄准的是共修市场,针对共修市场,容易扩大占有率但是竞争激烈,且市场规模尽管庞大但是有限。做一定体量的共修工具类产品是没有问题的,继续扩大市场则在策略上有困难。于是很多产品采用共修加其他要素,这就考验APP产品架构的布局能力,共修突出有突出的好处,如果将共修类目隐藏相对就是弱势。此外,就算是坚信了“共修”这一痛点,接下来如何维系,很多开发者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就需要谈到一点,在佛教APP的开发伊始尽管出发点或有区别,但是开发到一定程度就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整体出现后劲不足,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佛教、佛学了解不足,在思想层面有壁垒。毕竟相对于一般的商业产品策划,佛教产品的策划存在着极大的屏障。在话语体系和生态体系层面,能够理解商业和佛教,突破二者界限且拿捏有度的人少之更少,往往自说自话。这就需要一段磨合时间,也需要等待人才的成熟。
对于服务产品,要么找到痛点解决痛点,要么制造痛点暴露痛点。因此既可以从用户的普遍诉求入手,也可以从某一细分领域入手。总之对于一开始的切入角度不必求全责备,等基数或市场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必然可以形成爆发。还有,任何一个市场越是看似纷繁复杂,越是需要一个平台去承载。看看现有的APP巨头们,这里挑选了几款,或有借鉴之处。
五 · 推广
佛教APP产品的市场足够大,且仍在不断扩张,各类APP产品的开发营销团队如何尽可能的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当务之急。
■难点
个人自修 —— 家庭佛堂
跟随大居士 —— 共修会所
跟随法师 —— 寺院禅堂
学佛群体看似汪洋一片诉求一致,实则相当庞杂。整个生态就像水上浮萍,既集中又分散。
一般信众相信大师父,学佛有一定时间的人要么形成了自己顽固的知见,要么信任某一位大居士,要么遵从自己的依止师。后者相对难以吸纳。而每一位大居士或法师,都是一个点,每个点都会扩散出一块区域,区域很少出现重合的部分,中间区域游离的就是初学佛者和一般僧人。因此要足够全面的吸纳各个点是相当有难度的,他们除了有对新兴事物的抗拒心理,还有相当的集体保护意识,妄图打通佛友圈的可能性不大。在产品推广方面,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不能过分主动,个种巧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处暂不尽言。
■关键人物
很多佛教APP产品寻找知名法师,或邀请法师入驻,希望得到认可获得推广。但是一方面尚未形成足够大的影响之势,很多团体尤其是地方规模的佛教团体难以认同,另外很多法师包括佛教团体还处在观望阶段。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佛教APP产品的出现和普及是必然的。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成为第一个明星产品呢?不得而知。
■年轻用户
对于广大的一般信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占据了举足轻重的流量地位。而且佛教APP产品在年轻一代学佛人群中应该得到推广也一定会得到推广,他们相对会选择主动接受。据说“渡渡”将产品推广做到了地铁上,自然会有感觉新奇的目标用户(大部分是年轻人)下载使用。因此采取事件营销的方式,或选择在学生中推广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优化关键词
由于在APP商城里并没有“佛教”这一门类,所以佛教APP被搜索到的可能性就取决于APP的名称是否容易被检索。比如“壹佛历”之所以下载量大和它的命名也有一定的关系,“闻思修佛学”的更名也是它注意到了这一点。
■佛教文创产品
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分量无需多言,佛教文化元素能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也比比皆是。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植入和生长,模糊佛教的边界、泛佛教化将是佛教文创产品成长的重要际遇,面对这巨大的市场文创团队需要做好了解、变革、创新的准备。
■新颖的佛教智能产品
目前针对佛教智能产品的开发大都停留在升级原有产品,或优化相关文化产品,鲜有符合年轻人的、趣味性的智能产品。可以参考科技界智能产品的发展轨迹合创新点,为佛教智能产品的开发种类找到突破口。
■文化事件
既然佛教地位如此殊胜,如果能够产生对庞大的佛教文化受众足够影响的文化事件,自然会对佛教APP产品的推广产生极大的作用。要形成文化事件非一人一机构所能及,要么足够多的佛教APP开发团体抱团营销,要么集体争取获得佛教官方的支持。是否要等到水到渠成,值得商榷。
■改变产品策略
佛教APP产品应该在自己产品定位基础上,做到产品的“精准化、轻量化、年轻化”。一方面为大多学佛人提供需求,抓住稳定的用户群体,另一方面要从年轻人学佛心理出发,在情感上形成对年轻一代学佛人的影响。抓住关键的流量资源,有策略的多渠道引流,适度分发。
六 · 结语
佛教APP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但是高一个门槛,也多一个机会,毕竟目前看来佛教APP产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了解到很多佛教APP开发团队在与佛教人士或佛教团体接触时,时有碰壁。这是由于对形形色色的佛教团体、学佛团体、持佛学己见者的生疏所造成的。此处不去展开,总之在大部分时候,凡事相处,取其善意,宁誉毋咎,必有受益。
俗语有云:“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