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闻一条震惊的消息,一位男同事15岁的女儿跳楼自尽,送到医院时人已经断气。同事两口子哭得死去活来,妻子晕过去好几次,现在还在ICU。
听到这种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的孩子,各种状况层出不穷。前一段时间,有个同事的女儿因为抑郁症,没法参加高考,只能退学养病;叔叔家大学毕业的妹妹,得了精神分裂症,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我不喜欢听到这种不幸的消息,在我们的想象中,孩子应该是充满活力、激情四溢,对生活有无限的向往。而实际上,当代好多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少儿不宜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被称为黑色文化的“丧”文化,在青少年之间非常流行。我曾经在公交车上看到过他们刷视频,那些视频散发着颓废的气息,甚至有些网站还有专门教青少年如何自杀的。
受到这种消极文化的影响,好多孩子遇事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要克服困难、战胜障碍”,而是“我要逃避现实,做缩头乌龟”。然而,有些困难会如影随形,等到避无可避时,有些人便会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进行终极逃避。
有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少不更事,他们对自杀这件事的后果估计不足。有些就是单纯想要吓唬家长,想通过自杀来折磨家人。想必那个跳楼的女孩子,在跳下去的瞬间也会后悔,但生命只有一次,没有试错重来的机会。
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家庭是最主要的因素。想当年,我当老师的时候,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该打打该骂骂,我们在家也管不了他。”
每次听到家长说这话,我都会严肃地给他们算笔时间帐:小学生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最多6小时,剩下的18个小时都在家里。在学校老师负责,那么到了家里呢?家长就不闻不问了吗?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承担着教育引导的重任,孩子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察觉,而不是等到孩子内心那颗忧郁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家长还在那里得意洋洋:我家孩子最乖了,什么问题都没有。
说实话,有的孩子的确生下来就是抑郁气质,但大多数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开头提到的那个跳楼自杀的女孩,父母在40多岁的高龄生了二胎,是个三岁的调皮小男孩。家人对小儿子宠爱异常,疏忽了对老大的关心。
在姐姐上网课备战中考的时候,小男孩常常调皮地撕掉姐姐的试卷,打乱姐姐的做题思路。一旦女孩子发怒,和弟弟发生冲突,全家都会劈头盖脸地指责老大,每次都用同一套理由:他是弟弟,不管犯了什么错,都是你做姐姐的错。
处在不被重视的家庭环境里,外加中考失利的压力,女孩子最终纵身从楼顶跳下,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我觉得这也跟中国家庭溺爱孩子有关系。好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上面有四个老人以及父母陪伴,要什么给什么,在家里呼风唤雨惯了,在外面有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容易想不开。
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和孩子进行沟通,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家长积极地和孩子沟通,及早发现问题,那么很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不是等悲剧出现以后,四处推脱,夫妻之间相互甩锅,找学校各种要赔偿,那些都已经于事无补,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逝去了。
我觉得沟通是非常关键。有一些家长,空闲时间就是玩微信刷抖音,看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连头都不抬,孩子有什么问题不明白便立刻暴躁。
如果家长对孩子粗心大意,那么孩子成长的一些细节可能就会错过去。现在的孩子成熟得早,家长要时刻了解孩子内心的变化,让孩子能够和我们敞开心扉,当成朋友一样平等沟通、自由交流。
说实话,还是想通点好。孩子成绩固然重要,但他能够健康快乐得成长更重要。我们还是放下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期待吧,毕竟大部分家长也都只是泯然众生的普通人,我们又有什么资本要求孩子考清华北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