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不管多厚的一本书,都是由不同的概念编织成的,讲清楚一个概念可能就需要一个甚至多个章节去解释。从结构上讲,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就是一个概念接着一个概念。
要理解一个概念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概念是什么
②不是什么
③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
二、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就是如何正确、高效的使用概念。比如:
①使用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②怎么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
③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把这些都弄清楚了,一个概念才算吃透了,把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就算是看懂了。
三、思考实战:“概念”的概念是什么?它的方法论什么?(看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概念”的概念是这么丰富啊,跟之前了解完全不一样)
百度百科中关于“概念”的介绍:概念(Idea;Notion;Concept)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概念可以大众公认的,也可以是个人认知特有的一部分。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我觉得比较有指导意义:概念亦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首先理解一个概念你就要搞清楚它表述了该事物怎么样的本质属性(是本质属性,这是区分与其他不同概念的关键),另外这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类将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逻辑形式表达出来的。
另外你要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就涉及到“概念”使用的方法论了: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条件都是带有功能性质的。比如:杯子要有空间,才能承载。而且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而且是器皿类(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以杯子概念的含义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并且如果知道充分条件就能大概的反推出所属的事物或对象。因为它一定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联系。概念的功能还有:判断,描述,属性,范畴,定义(概念清晰度)等区别。
四、总结
大部分人脑袋里清晰、正确的概念少之又少,他们所知道的概念都是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得到的。所以由于基本元素(概念)的错误跟不足,导致他们思考的结果不是混乱不堪就是以偏概全。
以上就是高效(可能并不是快速)读懂(能够学以致用)一本书最简单的方法了。
大家可以用上面介绍的方法,尝试自己总结一下“方法论”的概念是什么?这一概念的方法论又是怎样的呢?
注意:本文部分概念及释意来自李笑来老师的专栏及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