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开始,每天晚上21;00关手机。因为每次玩手机,都会不由自主的超过一两点才睡觉,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觉得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影响了休息,甚至影响第二天的状态。
每晚固定时间关机的想法缘于去年,那会刚住到这里,没有无线网,每天只能看书,结果一本百万巨著,十天不到就看完了。记得,大学的时候看《平凡的世界》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的。这次阅读经历,让我体验了没有网络干扰的高效。
这次买了《王阳明全集》,觉得得好好腾出时间,认真阅读,哪里来时间?每天强制关机,要求自己,关机时间到了,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成为不关机的借口。
结果,关机后,总是让我更清醒 。阅读的感觉非常不错,时间也过得很慢了。之前玩手机,忽然不注意两个小时没了,如今读了十页阳明,才半个小时。
享受到了这种好处后,便开始每天如此。有时候,睡不着想看电子书,但也被自己拒绝了,关了灯不能看书,就发呆思考。在没有手机之前,大家是怎么过的呢?
在没有手机之前的中学时代,每次晚上放学回到宿舍,卧谈会总是让我们期待,谈学校里那些漂亮女孩,说班里谁谁又怎么了。奥,在没有手机之前,村里谁家有喜事,都是放电影里。那时候也没有闭路,有的人家也没有电视,所以就很期待谁家放电影。往往电影开始之前的两三个小时,就有很多人坐在大队里拉呱了。看完电影,回去的路上,大家都会意犹未尽的谈上一路电影里好人的不幸,坏人的嚣张。
现在优酷上随便输入自己喜欢的专题,就有上百部免费的电影可供我们选择。不限时间、地点、随时可看。但是,总没有耐心。看个开头就意识流了,还得靠意志把注意力拉回来。最后,在选择性试看了十几部电影开头后,决定不看了。
每次在手机关机时候的思考,总是很深刻。后来听了一本书《安静的力量》,书里讲一美国歌手,每年都会到深山里去修行,去找回自己。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一个互联网大佬,20年前就预测了如今互联网带给现实生活的改变。但是,他本人却是很抵触智能设备的,他总是背一个包,世界乱窜,不让智能设备打破自己的生活。李笑来说他手机是个很反人类的东西,说随时一个电话都会打断自己的注意力,(他认为注意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他一般都是固定一个时间看手机,觉得重要再去回复。我特别欣赏。前些年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边谈到他的半年国外旅程,是不带手机的,后来半年后回到国内,问身边的朋友,最近半年有没有发生什么重大新闻,说了一些,但是对余秋雨来说,都是些无足轻重的。
我们制造了工具,但是工具反过来又塑造了我们。信息的泛滥让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是听首歌?还是看部电视?还是看本书?这个时候,很难保持理性。碎片化的信息撕裂了我们的认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如果没有超强的认知,我们都会被思维所裹挟着去选择。
之前在“冬吴同学会”这个烂目里,吴伯凡老师讲,根据英国教育家研究,现代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词汇的竞争,“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比如,同样是形容“泼妇”,英国的绅士会说“一个不羞于发怒的人”。 因为思想决定了行为,但是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反过来塑造我们的大脑,如果终日任由好奇心去网络驰骋,而不加以控制,渐渐的我们的认知也会被摧毁撕裂。
前半个月,女朋友弟弟在我们家住着,他每天几乎是手机不离手,手机在手就是王者荣耀,玩累了就是快手。一会哈哈笑,一会哼哼叫。如此反复,日复一日,晨宿午起,我们之间根本就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交流 。
在我21:00关机后,看着他盯着手机,被欲望勾着,死盯屏幕,突然觉得他好可怜!什么无线网?这分明就是无形的“网”,网住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像黑洞一样侵蚀我们的生活。
不否认无线网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的便捷、业余生活带来的丰富程度,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节制。小赌怡情,但是控制不好,就成了黄赌毒。适量饮酒,诗百篇。过度饮酒,就会取人性命。
无线网的便利,家庭的全天候覆盖,让我们在家庭的每时每刻都成为了“赌场”,你下一秒做什么?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得听思维兴趣爱好的,它要看朋友圈,它要玩王者荣耀,它要看一部电影。它还能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论依据,如果没有强大的认知,那么就只能任凭它把你的生活摧毁,玩到什么时候?听思维兴趣的。
如何破“网”?
断网是破网的关键。没有无线网了,但是思维还是很活跃,兴趣还是很强烈,这时它们会发起很多次冲击,要求你的机体打开无线网,以便让它们消遣。你要做的是“约法三章”,保持强硬、谴责。这个时间最好设置在晚上,关掉网络,让自己得到真正的休息,保持在不受干扰的真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