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饭还没好,刷个视频等饭吃。电视看完,离睡觉还有点时间,刷个视频再睡。
爱上小视频的你,是否感觉到了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学习呢?是否感觉到了要写一个材料时脑中空空不知道从何下笔呢?
有本三十几年前的书《娱乐至死》,对于这种现象就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解释。
这本书是于1985年出版的,它的作者是美国的媒介大师尼尔波兹曼。这本书当年在美国甚至全世界都引发了很大的轰动,连美国总统也在看这本书,他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就是“媒介即隐喻”。
隐喻比较难理解,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大家可以通过“暗示了一种规则,这种暗示有定义上下游内容的能力”这个角度去理解。
媒介比如说我们平常看的书、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手机屏,它都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隐喻,就是一种偏好,一种心理暗示。
波兹曼认为,比如说像书、杂志这样的长篇的文字的东西,他鼓励的是人的理性客观,还有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波兹曼研究了那个时候的人是非常有耐心和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而电视这种载体它是用画面来传播信息的,所以它的倾向是愉悦的跳跃的,那么是很娱乐化的,他认为人就丧失了耐心。
其实这几年像手机的短视频APP都包裹了我们的生活,然后我们的很多信息都是从短视频或者是图片中获取的。
首先,是大脑这种分析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就减弱了,然后我们就比较碎片化。
然后,是人的耐心变少了,比如说我们在打开一个短视频的时候,如果前面几秒钟没有吸引到你的注意,你就划走了。那么如果说让你读一个很长的小说,你可能看着开头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另外就是像我们的一些网络热词,像今年的“破防”、“秒赞”这些词一听上去就是非常有感官刺激的,但是他是很情绪化的,他不鼓励一种深度的独立思考,所以这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当下的人的这种输出能力可能是在减弱了。
那要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第一,我们可以多做经典阅读,可以锻炼我们脑部的一个处理长篇内容的能力。
第二,我们可以多有意识的做一些体系化的阅读,这样也是对大脑的肌肉和运营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总之,我们如果是经常的去刷视频,看朋友圈,其实你看下来会感觉到非常的空虚,可是如果你做了一些阅读,哪怕你用一个月的时间看了一本书,你会觉得非常的充实和有收获。
波兹曼的这本书出版已经有37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现在来看它仍然没有过时,非常的有现实意义。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的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的聆听波兹曼式的警示威严之中。----刘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