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有四百多位,但若说哪位皇帝最谦让俭朴、最宽厚仁爱,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代表。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施仁政,行德治,对自己谦让俭朴,对他人宽厚仁爱,品德高尚,几近贤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折不扣的、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然而,有人却说,汉文帝之所以获得皇帝位,是因为他走了狗屎运,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到了,是捡来的。对于这种观点,我不能苟同。
诸吕之乱后,陈平、周勃等大臣商议西汉皇位继承的问题,有人提议立刘邦的长孙、刘肥的长子齐王刘襄为皇帝;也有人提议立淮南王刘长。
大臣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纷纷表示反对,理由是吕氏外戚专权作恶,几乎毁了刘氏天下,害了功臣贤良。而齐王外祖母家的驷钧是个恶人,淮南王刘长还很年轻,外祖母家也很凶恶,都不适合立为皇帝。
大臣们议来议去,终于议到了代王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大家一致认为:代王刘恒是汉高祖刘邦所有还健在的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为人仁孝宽厚,其母薄夫人的娘家人也谨慎善良,所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继承人最合适。
于是,陈平、周勃等大臣派人前往代地,往返沟通,征求代王刘恒同意,并最终确立代王刘恒为帝。
我们必须承认,陈平、周勃等大臣以外祖母家人(外戚)的善恶作为选择皇帝的主要标准之一,从而使汉文帝获得帝位,确实极具戏剧性和偶然性。
但我以为,在这些表面上的戏剧性和偶然性之下,汉文帝能够获得皇帝之尊位,又有其必然性。
汉文帝的母亲薄夫人与戚夫人同为刘邦的妃子。戚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能够成为西汉皇位继承人,利用刘邦对自己的宠幸,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不断给刘邦吹枕头风,希望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结果戚夫人图谋不成,反而引来了吕后的杀意。刘邦死后,吕后先是把赵王刘如意诱骗毒杀,接着又把戚夫人制成“人彘”。
薄夫人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妃子,魏豹被杀后,刘邦虽然把薄夫人收为妃子,但对薄夫人并不上心,只是出于怜悯才宠幸了薄夫人一次。不料就这一次,薄夫人便给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刘恒。
后来吕后杀刘如意、杀戚夫人后,又把曾经受过刘邦宠爱的妃子全部驱赶出皇宫。薄夫人因为不怎么受刘邦宠幸,得以幸免,随儿子代王刘恒去代地。
我们叙述薄夫人与戚夫人的不同命运,只想说明一点,即薄夫人是一位十分善于隐忍,不爱与人争风吃醋、争权夺利的人。而汉文帝作为薄夫人的儿子,朝夕与薄夫人相处在一起,耳濡目染下,或多或少都受到薄夫人这种性格的影响。
公元前181年,吕后相继逼死赵王刘友、刘恢后,又派使者去告诉代王刘恒,想把他改封为赵王。代王辞谢了,表示愿意守卫边远的代国。
这是一件乍看之下十分不起眼的小事,经常被人忽略,其实这件事很能说明汉文帝的为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刘恒不仅洞若观火,而且还表现出了极强的定力。
诸位可以试想,如果刘恒当初答应吕后担任赵王,结局会不会与刘友、刘恢一样呢?
我认为很有可能。因为赵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吕后早就有意将赵国封给吕氏族人。这一点不仅刘恒看得清楚,丞相陈平等人也看得明白,因此在刘恒婉言谢绝当赵王后,他们便向吕后进言,请求立吕后的侄子吕禄为赵王。而吕后也欣然同意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等纷纷跳出来,兴兵诛杀诸吕时,刘恒却始终按兵不动。
此时,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刘肥(刘襄的父亲)、刘盈、刘如意、刘恢、刘友都已经相续去世,只剩下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和燕王刘建。而在这三人中,刘恒又比刘长、刘建年长,按道理领头出兵诛杀诸吕、维护汉室江山的,应该是刘恒才对。但刘恒在侄子刘襄兴兵之时,却仍然按兵不动,这难道不奇怪吗?
刘恒之所以按兵不动,不是因为他不想诛杀诸吕、维护汉室江山,而是因为刘恒为人低调、处事小心谨慎。所以,在形势还未明朗的情况下,他绝不冒冒失失地动手。
刘恒的这个特点,在后来陈平、周勃等大臣请他当皇帝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时,陈平、周勃等派人去迎接刘恒。刘恒就此事征求左右大臣的意见,郎中令张武等主张暂时不要前往,静观其变,再作打算;而中尉宋昌则认为刘恒应该马上动身进京,接受帝位。
大臣的意见不一,刘恒便不冒然行动。他不仅又征求了薄太后的意见,并进行占卜问卦,还派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刘恒的舅舅)亲自前往京城会见周勃等。周勃等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说明了为什么要迎立刘恒的原因,刘恒于是动身前往京师长安。
即便如此,走到高陵时,刘恒还命令车队停下来,派宋昌先去长安观察情况有无变化。在确信无虞后,刘恒这才正式进京,接受帝位。
刘恒接受帝位后,又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
以上刘恒所做的一切,表面上看好像是优柔寡断,内地里却是谨慎小心,不轻信。
正因为刘恒是一位既有洞察力、定力,又小心谨慎、不轻信的人,所以才笑到了最后。他获得帝位,又怎么能说是走了狗屎运,是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无意砸到,是捡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