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空闲时间,有位简友发文章过来,要我看看做做修改.
内容是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看过之后,瞬间触发我读书时的构想.
她的文章是提醒子女教育方面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于孩子更多的自由与潜移默化的爱,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
我读书时选择了走艺术生道路,一个是从初二开始就接触了美术学习,一个是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尤其理科.那时为了应考,天天在教室里画石膏像,与同学轮流着写生.每天白天黑夜的就是素描、水粉画,如此过了一年多虽考上了大学,自己对绘画的爱好被耗干,到了动都不愿意动铅笔的地步.
有天读一个高考状元的经验总结,才觉得自己真是读书时用的都是笨功夫,偷懒的老师教什么就记录熟记什么.与一些高中同学聊天,发现他们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大概就是学习效率的区别吧!
在埋头学习的空档,交流学习方法比盲目用功更重要.或许一个可借鉴的方式,便改变了一科成绩提升的瓶劲局面.或许一个处事的方式调整就由此人生走向成功.
我大学时构想的是学校不分级.学生哪科接受程度高接受快,就读高年级的内容.哪科接受慢,解决方式方法的问题后,再适当调低他读的年级.为更好的发展,如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民国时期的吴晗可以理科零分而文科满分入大学的依据.
谁不想成为于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呢?一味的强调短处的补齐不如适当发展长处,以长处立足社会也是不错的选择!愿我们的教育发展能更适合儿童的成长,愿我们家长的个人成长能为孩子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