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既然生活这么难,既然理想那样触不可及,那就干脆停下,瘫在原地,也不在意别人眼光,就这样任时间流走吧。
——来自一个丧丧的记几
说到“丧”,最广为人知的要属下面这张图了
不知何时开始,丧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
传说中的四大丧神,即以下四位:
如果你曾小有名气,对生活槽点满满,马神是你的主神。必杀技:犀利的吐槽。
如果连肖邦都弹不出你的悲伤,蛙神是你的主神。必杀技:破笑为涕。
如果你是一个胖子,如果你励志做一个废柴,瘫神是你的主神。必杀技:不屑的眼神。
做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没有梦想,鱼神是你的主神。必杀技:仰天痛哭。
丧病︱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千年前,有的文人身患丧疾,他们终日郁郁,不上朝也不上班;他们逃到山林里,美其名曰是放浪于形骸,其实就是在无奈中入宅;他们以诗词感情伤怀自我抚慰,满心不满与牢骚话,尽留给了后人。
千年后的今千年后的今天,亦有些单纯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迷茫,深感自己的无能,却又没有能力与行动力去改变现状。天,亦有些单纯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迷茫,深感自己的无能,却又没有能力与行动力去改变现状。
千年后的今天,亦有些单纯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迷茫,深感自己的无能,却又没有能力与行动力去改变现状。
丧病真是无处不在,哪里都是嘟囔着“有时候你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什么是绝望”的人。
丧︱是什么?
“丧”指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中难以自拔,能瘫着就不想坐着,能坐着就不想站着的精神状态。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包括我)去追捧这种看起来如此不上进的价值观呢?
你或许听过这样的句子,“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多优秀”……
但在丧文化这里,就会变成:
“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
“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你努力还有什么用。”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每当讲出或听到这些话时,我们总会会心一笑,仿佛在这一刻,我们将残酷地生活戏谑了一番,而不是任它蹂躏我们。
听惯了铺天盖地的鸡汤教你如何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丧文化更像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温和反抗。
它看起来是如此的非主流,但又恰好和这个时代的青年文化无缝契合。它的那种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年轻人,内心最为真实的状态。
我甚至觉得,只有在把这些“丧”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的那一刻,我们才是真正不丧的。
渐渐地,丧文化甚至成为了一种营销方式,从此火起来,为啥呢?
1、“丧文化”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心理;
据统计,转发葛优躺、马男波杰克这些“丧文化”图片的大多数为90后,也是目前互联网最活跃的用户。而转发这些信息的背后,其实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 人,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从而产生的集体焦虑现象。这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改变的结果,都说80后、90后这一代很幸福,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很多宠爱,但当这些人正在经历加班、买不起房、没时间谈恋爱、睡眠不足...而互联网就成为负面情绪的一个宣泄口,看到这些负能量就会产生共鸣。
来一首“丧文化”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
2、消费者对鸡汤文已经感到麻木了;
从小到大,大多数人都会听到不少成功学鸡汤,但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已认清现实生活远比想象的要艰难这条真理,对那些“上帝为你关上了一 个门,但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的鸡汤文越来越没有耐心,反而更愿意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了一个门,然后他就去洗洗睡了。”
所以再用这些鸡汤文刺激他们是很难的,相反,“丧文化”这样简单粗暴的营销反而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振。而且,并不是“丧文化”的文字一定会 带给人们负能量,大多数人只会以此来讽刺、吐槽一些现状,而这些“负能量”有时正是“正能量” 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不会对这些丧气的话感到反感。
3、逆向思维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
除此之外,“丧文化”运用了商业界常见的逆向思维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逆向思维营销模式很容易理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众的甲壳虫了。上世纪60年 代,美国流行大汽车,宽敞、舒适,当然也耗油,大众甲壳虫凭借广告语“想想还是小的好”异军突起,吸引到了大批消费者。“负能量”营销也是如此,在鸡汤文满天飞的现在,来一点“毒鸡汤”调调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在成功被宣扬的如此轻而易举的今天,在所有好生活似乎只要努力就唾手可得的社会,背后有太多我们背负的生活的不容易。
尤其在年轻一无所有的时候,爱情分分合合,工作辞了又找,时常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对这个繁华的大城市无所适从。
更不用提生活里隔三差五的小意外,热水器莫名其妙地漏水了,加班没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房东通知又要涨房租了……
我们太容易丧了,可是我们又不敢去大声说出来。因为你讲出来就是在抱怨,而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周围的人,都希望从你身上看到的是正能量。
于是我们只能在疲惫的深夜,才可以卸下白天的伪装。在街边喝着啤酒吃着烤串聊着生活,然后,所有的不如意都在那一缕缕烟火气里,化作了适时的吵闹或沉默。
幸运的是,通过丧文化,我们终于有了光明正大的宣泄出口,不必在夜色将尽时收敛起自己失意的神色,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丧。在朋友圈,在微信群,在和同事朋友的日常交流里,发出那些丧丧的表情和说出那些丧丧的话,似乎沉重的情绪都消融在了诙谐的吐槽中。
我们以戏谑地态度调侃这让人抓狂的生活,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毒鸡汤”让我们平缓地接受一些人生残酷的真相。紧绷的神经得到了些许放松,生活的压力也因为所属群体对同一文化的认同和分享得以短暂地释放。
最重要的是,尽管我们将生活里地丧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尽管仿佛把人生的黑暗面看了个透,但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放弃过生活。经过一番幽默的自嘲之后,我们还是带着正能量重新上路了。
虽说“丧文化”在这两年发展极为迅速,从表情包到营销,连人民日报也发文章让大家不要被“丧文化”洗脑,但“丧文化”说到底其实更像是一种自嘲,就像之前的 “屌丝”一词一样,很多人都会把自己比喻为“屌丝”,但其实很多人并不会真的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定位。“丧文化”也是一样,那些说着“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的人大多并不会真的就此颓废,还是一样地努力赚钱,一样地买房还贷。所以说,对“丧文化”不要太认真,太认真你就输了。
面对丧文化,有的人说不健康,也有人说是另一种励志,那么我们来看看各大网友怎么说?
所以,当我们看起来很丧的时候,就让我们安静地丧一会儿吧。那些人生的大道理,我们比任何人都懂。只是这一刻,我们有些累了。
当我们满口讲着不相信爱情,恨透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要试图去安慰和教育我们,我们此时需要的只是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
“我可以颓一会儿,我不必非要装作总是那么热爱生活。”
在年轻人被逼得喘不过来气时,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能够做的,最温柔的反抗了。
结语
幸福的人总是幸福得那么相似,而“丧”的人往往丧得千奇百怪。然而“丧”并不能改变,唯有从床上上爬起来,好好去面对生活、直视自己的问题,丧病才能够有所缓解。
世事无常,意外总是不期而至,祝大家也能直面人生中的各种不顺,在相互理解与扶持中,度过每一个颓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