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好回想一下,小时候呆呆看过什么。挑选一个印象或一幅画面写出来。
第一件东西:不是很常见,奶奶家挂在房梁上的一个纸笸箩。外壁的上半部分是白色,下半部分是黑色,中间的界限分明。小时候我经常躺在炕上看它,心里总是猜测究竟是白色盖住了黑色,还是黑色遮住了白色,抑或是二者正好交界。奶奶已经过世十多年,那个笸箩也好久没见了,可我还一直在猜。生活中,一看到黑白交界的东西就想起那个笸箩。
第二件东西:烧火的时候,经常对着灶膛里的柴火发呆。燃着的木柴刚开始还不情愿,懒洋洋地烧几下,冒几缕青烟。很快便进入状态,颜色也开始从燃烧的部位向里显现出层次:鲜红、深红、棕黑、棕色,红色慢慢扩散,直到整根木头变得周身通红,烤得脸上也是暖暖的。燃透的木头像泛着红光的荧光棒,这种光会维持很长时间。凑近了仔细看,会发现光在流动,像波浪一样从木头的核心向外荡漾,从一端向另一端荡漾。此时,木柴已燃至顶峰,等到能量耗尽时它便完成了使命。又过了许久,木柴开始渐渐暗下来,灰色便从最先燃烧的部位出现,缓缓蚕食着表面,光亮越来越少。我用铁棍敲一下炭灰,一层外衣脱去,露出里层仍然闪耀的芯,便非常开心。
2. 尝试随时记录,确定自己更适合手机记录还是笔记本记录。记录两天后,发一张笔记截图或照片。
我一般用手机记录,尽管包里也放着纸和笔,那只是以备不时之需。App我用的是印象笔记,很顺手,还能实现手机、电脑之间的同步。记录的内容比较杂,有时是触景生情,有时也不知哪来的灵感,它就那么砰的一声冒出来,稍纵即逝。看过一本管理的书,里面也提到手边的笔记本,说灵感的持续时间只有不到5秒,必须在5秒内进行记录。从我个人的实践来说,手机App能满足这个需求。
记的东西多了,还是需要及时整理的。否则自己都不知道记了什么,到写东西的时候就想不起来。这一点我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