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时候牙齿长的慢,快十个月才长第一颗牙,之后两个月就没了动静,我为此烦心不已。当看到一个13个月的娃也只有一颗牙时,这颗烦躁的心终于平静了。
当我陪孩子们在家玩的不亦乐乎时,刷朋友圈看到某某带孩子出去旅游,自己虽不至于难以平静,却也向往一番,再为此罗列自己的所有,以此心安。
当看到朋友圈好友都在做微商,不管广告是否真实,我也偶有羡慕。看到做的如火如荼的,我不禁猜测这其中的真实性能有多少。
我自认为自己的生活过的还算可以,细细列举一番心情都能愉悦不少: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子女双全,钱基本够生活。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满,那就是别人带给我的,关于房子车子票子的烦扰。
我一向遵循快乐至上的生活准则。相比于优越的物质生活,我更在意精神的愉悦。可你们也看到了,别人轻易就能影响我,我需要一遍一遍的自我催眠自我麻痹,才能不自我怀疑。怀疑我所谓的生活准则究竟是不是我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因为不易得到,所以不惜诋毁它。通俗来讲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一向不把房子太放在心上,直到别人问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为什么那“租的”总是说的没有底气?我甚至在想何不自学一下表演,至少让自己看起来毫不在意。
对于物质的渴望究竟是真正不在乎还是被压抑了我至今都不得而知。我也希望过好的物质生活,可我更希望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看吧,说这句话我都在怀疑它的真实性)。可当周围都是否定你的声音时,你不禁也会怀疑当时的坚持。这没有错,怕就怕,变了初衷却没有察觉。
再说下去就要扯到社会心理学的情境的力量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所谓比较得来的幸福吧。
当我吃着一碗白米饭,看到隔壁在啃鸡腿,不禁埋怨老天不公,转头看到衣衫褴褛的乞讨者,顿时释然了。
我只是想搞清楚,这样常态的比较就我们的生活而言,究竟是喜是悲?
当我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怡然自得的时候,偶然发现外面广阔的天地时心向往之,不顾一切想追赶上别人的脚步,追来追去回头却发现还是在这个小圈子里舒服。但当时一无所知的沾沾自喜怎么也赶超不了而今了然于胸的淡然。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看到朋友圈别人过的比我们好,坦然承认,努力追求,不论结果如何等回头再看到类似的朋友圈是否就可以释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