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开始听说西安,是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当时,全国名胜古迹中说到陕西西安兵马俑,当时也没有料到未来会与这座城市产生这样的交集,一直到我高考之后阴差阳错填报了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这个遥远得仿佛在梦中一样的城市,才离我真切的近了起来。
初次到西安,还是大一开学前去大学报道,从家乡那个小县城坐火车出发,一出火车站便看到学校接送新生的校车,满怀着喜悦,憧憬着大学,我走进了校车,宛如走进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没想到大学离市区那么远,20多公里的距离,打碎了很多人心中理想大学的模样。我也只是在周末才去市区吃喝玩乐,感受西安的风土人情。
再见到西安,已在这片土地上呆了一月有余,同学两三人,欢声笑语,在西安市区内到处游玩。青春的那些烦恼在古城的厚重文化面前显得无足轻重,当真是白日放歌须纵酒,但是到了傍晚,看着城市里逐渐亮起的霓虹灯,突然意识到:离开了学校,在这个城市里,我甚至没有一个立足之地。只得灰溜溜地赶回学校,在那里,慢慢成长。
慢慢的,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年多,那带着陕西方言味道的陕普,那在末班车之前赶回学校的慌张,那宽阔厚重的城墙、多彩绚丽的音乐喷泉、熙熙攘攘的回民街,逐渐成为我记忆中对西安的主印象。
02
夜晚的西安很美,绚丽多彩的霓虹灯与古城的厚重感融合在了一起,但它不属于我,我只得在夜幕降临之前逃离市区,但我相信有一天这个城市里会有我的立足之地。
一下雪,西安就变成了长安,千年前古城的灵魂仿佛在千年后这个现代都市中得到了重生,大雁塔的南门外,那扫雪的不正是玄奘吗?华清宫里,那正在梳妆的不正是杨玉环吗?终南山上,那正在吟诗的不正是李白吗?漫天的飞雪,自有一股静谧的美,不掺一丝杂质的、纯粹的美,这种纯粹的美感也成为我对西安的第二印象。
03
曾经因为毛概的社会实践报告去走访街头小巷的民间艺人,他们无声地传承着技艺,或许他们没有上抖音,没有被网络扩散,但他们仍然坚持做着自己的事情,坚守着底线,忍受着寂寞,逐渐站成了一个个雕像,守望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在和未来。
这些民间艺人一如伫立了几千年的兵马俑,他们就在那里,永远坚定,永远沉稳;又像陡峭雄奇的西岳华山,在平淡之中自有一番险峻滋味,仔细品味他们平淡中的坚守,我们能感受得到他们守护着中华文明,守护着现代科技文明无法侵蚀的心灵净土的认真执着,这种工匠精神就是我对西安的第三个印象。
不必说陕西凉皮肉夹馍,也不必说美味的羊肉泡馍,单单只是那岐山臊子面,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回味不已。这一点我在回民街感受最为深刻,肥而不腻的老白家肉夹馍,又宽又厚的裤带面,号称当年大秦军粮的锅盔,还有咥--口至了也就是吃了,让人只感造字之奇妙,这些无一例外撩拨着我的美食神经,组成了我对西安的第四印象。
无论我对西安的印象如何,西安都在这里;她用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每一个到来的游客与行人,让他们感受到西安的坚守与传承,让他们感受到西安的古朴与现代,最后也相信西安会变得更好,也希望我未来会在这座城市里有一席之地。
写在后面:
本文根据我儿子的叙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