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抄录日本作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作者在书中主张把20世纪初期至今的日本消费社会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如作者所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本来的历史渊源,所以并非每个国家消费社会都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但其中仍有不少想通之处,于今日的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依作者观点,所谓不同阶段的消费社会,说的是在某一时期的主要消费人群所代表的不同消费特征,比如,当进入第三消费社会,并不是说第一、第二消费社会消费特征就消失不见了,而是说在这一时期,社会的消费主流体现在第三消费社会,其反映的消费取向,消费主题为第三消费社会特征。下为原文段落抄录。
我的基本观点是,把消费社会分为四个阶段是日本独有的情况。进入第二消费社会,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本来只有欧美国家、日本和韩国,近年来中国等新兴国家也进入这一阶段,或者说逐渐进入。这些国家可能并没有经历第一消费社会,而是突然跃进了第二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的四个阶段:
第一消费社会(1912-1941年)
近代意义上的日本消费社会始于20世纪初期,本书将大正元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即1912年到1941年的30年整,定义为第一消费社会。
可以说第一消费社会仅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发展。第一消费社会正是伴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而发展起来的。
在大城市的繁华街区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十分时尚的年轻人,也就是“摩登男孩”“摩登女郎”的身姿。“摩登”的意思就是进步、文化,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摩登的文化都被人们认为是好的。于是便出现了西餐热潮。
第一消费社会即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占当时国民总数一成或二成的中等阶级享受消费的时代。从这开始,我们现在生活的原型,也就是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就已经形成了。
第二消费社会(1945-1974年)
经过了1929年的世界大恐慌,和战时,战后的匮乏生活,日本完成而来复兴,随之迎来的则是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年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完成了保守合并,自由主义体制确立,同年日本生产率本部和日本住宅公团设立,1956年日本道路公团成立。日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成为追求以私家住宅、私家车为象征的美式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
这里我把从战败到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也就是从1945年到1974年的30年间,定义为第二消费社会。
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批量生产商品在全国的普及和推广,是第二消费社会最大的特征。
第一消费社会中享受消费的仅仅限于生活在城市的中等阶级及以上,其他的大多数国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而第二消费时代,则为全国更多国民带来享受消费的机会。
在第二消费社会中,由于近代工业化的真正发展,批量生产商品逐渐普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昭和三十年代(1955-1964年)有“三大神器”之称的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同时普及,而在接下来的昭和四十年代里3C(小汽车、空调、彩电)开始普及,模仿美国生活方式的日本生活终于得以实现。
夫妻和两个孩子所组成的小家庭是消费的主要单位,这是第二消费社会的人口动态特征。地方上出生于大家庭的年轻人,有不少都到东京这样的大城市结婚生子,所以小家庭数量不断增长。
第三消费社会(1975-2004年)
石油危机之后一般被称作“低增长期”。这个时期消费单位开始由家庭转向个人,也可以说是“由家计到个计”。为适应一个人吃饭而产生的“个食”食品也从这个时代开始出现在在百货商店的食品卖场上。
另外像随身听这样个人化的商品也变得十分有人气,“轻薄短小”被誉为畅销的秘诀。
在日经流通新闻1981年12月发布的人气商品排行榜中,电脑、小型汽车、便携式收音机、MiniCompo收音机等轻薄短小商品均在榜上,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意向,而与轻薄短小相对的重厚长大商品,则给人以土气、过时的感觉。
而“轻薄短小”商品的背后是离婚率上升、依靠父母生活的寄生人群的增多,以及单身人群增多等背景。
这种消费逐渐变得个人化的社会,就是第三消费社会。
第四消费社会(2005-2034年)
第四消费社会的开始并不明显,其中非正规雇佣者的增加,雇佣的流动化,对重视联系的第四消费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1997年的金融危机,1998年自杀人数增多等,都可视为转换时期的标志事件。
为慎重起见需要说明的是,时代虽然从第一消费社会变迁至第四消费社会,但并不是说,到了第四消费社会时期,第三消费社会的特征就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说,从第一到第四消费社会的每个时期的特征,在第四消费社会中是多层重叠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