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虐童事件爆出后,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教家长如何正确对孩子做安全教育的文章、绘本推荐、视频分享。其中有一篇文章中提到,测试人员找了一些家庭来做儿童自我保护测试,这些家长认为自己平时的安全教育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结果孩子们在面对模拟的危险情景时几乎都没有通过考验。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在痛心的同时也多了一些思考。我相信很多家长日常都跟孩子或多或少灌输过一些安全教育的知识,那为什么在实际的生活中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还是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呢?
刚好,吃饭的时候跟我妈妈聊起这段时间的虐童事件,妈妈一开始不怎么相信,她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小孩子不能打的啦,幼儿园怎么还会做这些事情。是不是小孩子太调皮了啊。” 我问妈妈:“怎么定义孩子调不调皮呢?” 妈妈说:“比如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个男孩子整天在教室里面跑来跑去的就是调皮啊。” 然后我问她:“那这样就该被打吗?”
我很清楚记得,我小学时候的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扇了我一巴掌,还拿着教鞭打了我们班的其他几个同学,一边打还一边说:“我打你们是为你们好,不信你们回去告诉你们家长,他们还得说我教训的好。” 我真的没敢告诉我爸妈,因为我很清楚,说了肯定会招来另一顿骂或者打。
大家可能会说,那是以前,现在的爸爸妈妈们理念都进步了。那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对话是不是我们熟悉的:
孩子:妈妈,今天xx老师罚小朋友站了。
妈妈:是不是你们不乖啊?不乖老师就会惩罚啊。
孩子:妈妈,我不想上学,老师好凶。
妈妈:不上学就学不到本领,就会变笨蛋的,你乖老师就不会凶你啰。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打了xx。
妈妈:那肯定是他太调皮,不听话啊。你不能向他学习哦…
(原来这些妈妈们才是真正的话题终结者)
我妹妹是小学老师,她说她班上的家长说,“老师你帮我好好教育我孩子,他不乖你就帮我狠狠的打他。” 难道不是因为有这样的家长,所以才导致了一些老师的肆无忌惮吗?
所以我想说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即使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自我保护的技巧,但是我们却没有养育出孩子们敢于说“不”的品质和勇气。李跃儿老师在她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里面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怎么判断一个孩子不容易被伤害呢?她说她们的一个毕业生进入小学后,第一天上课迟到了,到了教室敲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的批评她。她对老师说:“请你不要这么大声对我说话,有问题我去你的办公室解决。” 这个孩子的内在力量就是非常稳定强大的,她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容易被伤害,因为她敢于对权威说“不”。
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连说“不”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就算教给他们再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又有什么用呢?
家庭教育要如何做,才能培养出一个内心力量强大的孩子呢,这里有几点建议可以供家长们参考:
1、父母要尽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比如说:你要乖妈妈就爱你。认真学习妈妈就爱你……这就是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不管你是否乖,是否有成就,是否足够聪明,是否足够漂亮,我们都爱你。你有些行为不被允许,有些能力还没有发展得足够好,但是这也并不妨碍妈妈爱你。
要把对孩子的爱说出来,而不是放在心里。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少从父母口中听到“爱”字的,所以要我们习惯把这个字经常说给孩子和身边的亲人听也不容易。刚开始可以试试七田真先生的“5分钟暗示法”。就是在孩子刚睡着的那5分钟,把你对他的爱说给他听。我就会经常在我儿子睡着后,边拍着他的背边告诉他,我有多爱他,不管他是不是足够好,我都爱他。我有多感谢他选择我们成为他的父母。有时候他会边睡边发出呵呵的笑声。那一刻我知道他是接收到了的。我要让他明白,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永远都是他最坚实的支持。
2、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不把他跟周围的孩子比较
不管是我做老师的时候,还是带我家儿子出门的时候,都会听到身边很多的家长说,看看人家孩子多听话、多厉害、多聪明诸如此类的比较。每个孩子生来都有他独特的气质,这些先天的气质让孩子们或活泼外向、或内敛谨慎;或坚持执著、或灵活变通;或喜欢动手尝试、或喜欢观察思考…这些不同让他们成为那个独特的自己。家长要做的就是承认与接纳他们的不同,允许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我从来不曾在儿子面前说谁比谁棒,或者要跟谁比赛之类的话。但这并不妨碍我带领他去发现和欣赏别人的努力和美好。比如,当我们出门的时候有个哥哥帮我们拉开门,我会对那个哥哥和末末说:谢谢哥哥帮我们拉着门,这样我们就能轻松的推车出门了,哥哥真贴心。比如,姐姐的提琴拉得很不错,我会对末末说:姐姐肯定每天都很努力的练习才能拉得这么好听,真了不起啊。
3、积极倾听孩子的感受
其实我真的很疑惑,如果孩子真的被虐待近1年,家长怎么可能毫无知觉?可能真的是我们平时对于孩子太多评价,太少倾听。或者说很多家长并不懂得正确倾听。真正的倾听应该是没有评价、批判、建议,只是带着好奇和同理心的。比如,结合前面的例子:孩子对妈妈说:“老师今天罚小朋友站了。” 我们来演示一次积极的倾听: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罚小朋友站了。
妈妈:哦?发生了什么事呢?(如果孩子不抗拒尽量看着他的眼睛,表示你对他说的话题表示感兴趣)
孩子:那几个男孩子一直在教室里面跑来跑去,老师就罚他们站在走廊里,不准他们玩游戏。
妈妈:哦,真可惜。那你觉得他们在教室里面跑来跑去这个行为好吗?(了解孩子对于不良行为的理解和判断)
孩子:我觉得不好
妈妈:为什么呢?(多问孩子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发掘更多孩子的真实想法)
孩子:因为这样会打扰我们上课,而且很容易摔跤。我也觉得他们这样很搞笑,很好玩。
妈妈:哦,你觉得他们这样跑打扰你们了,而且也很危险。同时你觉得他们这样跑的时候你看着觉得很搞笑。(不评价,尽可能还原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理清楚自己的思路)
孩子:对的。因为一直上课也很无聊。
妈妈:嗯,看起来你希望上课的时候能有更多有趣的游戏。那你觉得老师罚他们站这个方法管用吗?他们后来有配合吗?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做听话的孩子)
孩子:…(刚开始进行这样的对话,孩子可能不习惯,或者没有办法表述得那么清楚,父母可以尽量的理解,并帮助孩子建立有逻辑的表达。)
如果我们能够尽可能的做到对孩子积极倾听,我相信孩子就能对父母更有信心,也不至于出现被老师长时间虐打还不敢跟父母说的情况。
4、正确看待孩子说“不”,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权力
我家末末从1岁开始,还不怎么会说话的时候就会大声说:不行!在我看来一个相信自己被爱并足够安全的孩子才有力量说“不”。只是当孩子们到2岁多开始为了宣示自己的主权频繁说“不”的时候,家长们真心觉得头疼不以。一方面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权力,一方面又觉得难以管教。我想这其中的界限简单来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末末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喝水然后吐出来,让他把杯子交出来,他就会大声坚定的说:“不行!” 那怎么才能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呢”?首先他觉得把水吐出来这个动作很新鲜很好玩,因为在这之前都只会喝不会吐。而我担心他把衣服弄湿。所以我们可以给他戴个隔水的兜兜,这样就两全其美啦。
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要告诉他:“哦,末末说不要是因为这个动作是你新学会的,你觉得很有趣。妈妈担心你弄湿衣服,那我们戴个兜兜吧,这样既不会弄湿衣服你又可以多练习几次。” 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说“不”而说“不”。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千万不要仅仅只是听到孩子的“不”字就以为他是在捣蛋,然后就简单粗暴的用个“不行也要行”怼回去。这样孩子永远学不会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权力。
最后衷心的希望我们用生命来守护的孩子能够远离伤害,至少可以平平安安、身心健康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