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的人会喜欢拖延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接到了一个工作任务,有什么多想法,PLAN ,PLAN B,PLAN C……每一个想法刚开始都想了些头绪,但是又没有很细致,于是很纠结该用哪种方案更好,哪种方案可以借用的资源更多,更快的达到目标,但是苦思冥想也没有比较出一个最优的结果,又害怕选择不当,让结果不完美,害怕浪费了精力。天马星空思绪万千后,就是迟迟没有开始。
王家卫导演,被称为“拖延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他拍《一代宗师》,筹备13年,拍摄又历经3年。
有人问:这么长时间里,你在干什么?
"我在想怎么把民国武林打造出来,要足够地理解造型、衣服、生活习惯,北方人吃什么,南方人吃什么,一个月赚多少钱,花多少钱……做不好功课,我舍不得拍摄。"
拍戏时,编剧怕他。
每一场,即使已经写好了剧本,画完了分镜,可一到了现场,王家卫还是会翻来覆去地折腾。每次拍片,邹静之都紧张得要死:"王导随时随地都会推翻刚写好的,问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我不知为此揪掉了多少头发。给他写剧本耗费十倍精力时间。"
不管是表演、服装、对白、调色、音效,甚至是当地的空气、景象、节奏,都一定要符合他的要求才行。直到他说:"哎,这个感觉对了!"所有人都在抱怨,他拍摄太拖延。
还有一次,王家卫导演拍《春光乍泄》时,邀请张国荣去阿根廷拍戏。等了三个星期没开工。拍摄时,本来头一天两人本已研究好怎么拍,但王导一觉醒来,把没拍的和已拍的都否定了,全部都要重拍,而且每次都这样。
有一天,张国荣终于忍无可忍,大骂:"我跟家卫多年交情,他实在太过分了。"两人就此闹翻,再没有合作过。
在追求完美的人心中,总是在质疑计划的有效性,总想着再完美一点,但是要命的是,这种“完美”没有一个标准,因为干完之后,总觉得不够好,然后就干脆搁置一边或者把之前的想法推翻,重新开始,让事情付出很多时间成本。
追求完美的人心理机制是怎么的呢?
太追求完美的人总想着要把事情做完美,准备工作做完美,迟迟不开始,害怕稍有不完美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不够优秀。
完美主义的人会有这样的观念:既然做不到完美,那就不开始吧。有这样一句话“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句话看似很励志,但实际上把我们害得不浅。仿佛世界上只有两个极端,要么是纯粹的好,要么是纯粹的不好,非黑即白的看待问题,只会让完美主义越严重。太过追求完美,内心不断的纠结冲突,也会让自己内耗太大,为此精疲力尽。
怎么解决呢?
首先,要接纳不完美的状态,要知道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是成功的,才能被认可。接纳中间值很重要,人的一生很多时候就是在不断的平衡这个中间状态。而且心理学上发现,处处完美的人并不是太招人喜欢,因为他们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很大压力,反而是事情做的不错,同时身上有一些小瑕疵的人更招人喜欢,因为这样的人更真实,会更容易被周围的人认为是自己人。
作家村上春树有一个很好的写小说的方法,可以借鉴到其他工作中,帮助我们改善拖延。他写小说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不考虑细节,在设个框架的范围内,自由发挥,想到什么写什么,完成了初稿。
第二步,初稿之后给自己大脑一段休息的时间,重新调整思绪,然后再进行修,改,第一遍写的文字因为细节没有很考究,有时候会有逻辑上的错误,这时候就要仔细琢磨修改,如果实在修改不了的段落就直接删掉。
第三步,初次修改之后再给自己休息一段时间,让大脑从文字中解脱出来,然后重新投入改稿中,这一次就不会对文章大框架进行改动了,主要是细节的斟酌与完善,让小说更加丰富生动。
凡事都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做之前就瞻前顾后,总想着把事情安排得尽善尽美,不太现实。当有了想法之后,就是去行动,只要开始了,即使是丁点的进展,也会让自己思维越来越宽阔,推进的速度也就越快。在做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最后取得的成果,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