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蒋勋先生的演讲集,看到一篇《美的起源》。虽说是演讲集,不过文字读来也是充满文学艺术性,读后产生回味也是无穷。
就像作者书里说的,当时要开一门《艺术概论》的课,“想把上课的经验写出来,第一感觉是不希望这样一本书有太多的难度和负担”,并且也是知道“艺术当然有一部分是理论课程,可艺术的终极,是一种美的欣赏,是一种美的感受。”因此,这样一本演讲集也是如此。
说到美,每个人都不否认其存在,甚至,都会花上几秒去回忆一下自己所认为的美究竟是什么。作者说“美是欣赏、感受,是内在心灵上的对话。”会因感受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也许美没有统一的量化指标,但是我们内心的感受会告诉我们是不是美。尤其,不同于“西方的美学书籍常常是比较具讨论性和理论性的,会用很多逻辑方法来界定美”,“东方的美学书非常像一部文学作品”,因为“东方美学有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生命的印证和领悟。”
我们自己对此应该也是深有感触的。修辞手法中的拟人就是赋予了物生命,和我们来对话,然后我们将感悟又通过物、景表现出来,我们内心会因为产生共鸣而迸发出强烈的对美的感悟。古代文人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也许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想表达对自然的情感。似乎在大自然中,人就是有这样的能力,会激发想要表达和寄托的热情,对生命的热情,以及也许就是对自我的热情。
共鸣,一旦点燃,必引火种。当自身有越来越多感受时,也许共鸣才会更容易产生。所以我们需要积累,需要有这样一个库存。“美其实是一个库存,它需要在平常积累很多美的感受,然后在某个时刻,那个句子就会忽然出现。”有时我们会忍不住去感受,会说“哇,太美了!”除此之外,可能就用不出更能精准表达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词汇和句子了,因为我们自己美的库存里,缺少与之对应的链接。就好像去博物馆或美术馆看展览、看画,我们被告知某个作品很有名,若没有经过讲解,也许我们只是会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看。所以欣赏也许是需要有积淀的,因为只有如此,才会产生联结,因而才会有共鸣!当共鸣的两个或几个内容能量相当的话,迸发出的力量也将会是最大的。
是不是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当人们失意、失恋、遭受挫折、苦难、磨练的时候,也是最能体会生命最本质带给我们的时候呢?“库存是人们在恐慌中希望为自己保留的一些可以延续生命的东西。”“美的库存其实是在精神极度空虚的时刻,一个让你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东西,是使生命继续丰富、圆满的东西。”往往在那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那个库存,因为里面有美、有爱、有希望。
突然想到美国纽伯瑞金奖儿童文学《独一无二的伊万》(The One and Only Ivan)中的主人公Ivan,就是一只具有艺术细胞会画画的猩猩,最终也正是他的画帮助他和伙伴离开了马戏团的“牢笼”,进入自己真正的“领地”。
“所有艺术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完成美。美不可旁观,一定是涉入的。你涉入其中,才有美的感动。”此时此刻,若有思考美、想象美、感受美的话,那美一定也已经悄悄来到你身边,等待和你一起产生更大的共鸣和感动!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 9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