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是第一次听笑来老师的知乎Live,他在精彩的1个多小时Live中提到了几个非常好的链接,如《践行》、《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如果不是熟悉李老师风格的朋友,有可能就这样错过了,因此我觉得把其中一篇《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作为本周的作业与大家分享是挺有意义的。
引子+三个基本原则
首先老师用了一个很贴近的例子:“去餐馆吃饭,好不好吃,常常并不需要我们先有精湛的厨艺,但厨子却是必须知道“怎样做才能好吃”的人”类比说明:“审美常常不需要知道原理,但是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
怎么判断自己的文章足够好呢?李老师自己也仍存有疑问,因为他自己也碰到了一些自以为“不好”的文字居然获得好评,而一些很努力写的文章却没有预期的反应。无奈之下老师还是给出了三条基本常识建议。
1. 多写
这有点像前几天商业内参提到的,所谓的成功创新往往是比别人更多的尝试。
2. 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根据不同文章的品类,确定一个基本的判断依据。这里老师提出了他目前写“成长方法论”的基本依据就是文字对于读者是否有用。“如果是散文或者诗歌那也许意境最重要;如果是短篇小说那也许创意最重要;如果是报告文学那也许真相最重要;如果是剧本那也许结构最重要。”
3. 认识到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
原话是:“当众讲话、公开写作,基本上是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游戏”。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我的理解是,如果要写一些“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文章实际上是一个产品设计的过程,对于用户的理解越多,写出来的文章用户定位就越准确,而目标用户的用户体验就越好(看文章的收获就越大)。
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逻辑严谨
关于逻辑论证,老师认为多数人是存在逻辑不够严密的情况,因此为了写好文章应该有意识的去了解:
- 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 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黑体字**逻辑差的人脾气大**,这个一时还没有能很好的体会到,日后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反思方向。
论证精彩
论证精彩除了基本逻辑外,关键是离不开合适的事例。老师提出:
“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当我们想要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常常苦于根本就没有好例子。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就错了,很多人最终不知所以然地妄想,“要有个现成的素材库”就好了 —— 事实上素材库从来都在那里啊,图书馆、互联网,搜索引擎,怎么可能有比图书馆、互联网更大更好的素材库了呢?
秘诀在于: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长期”这两个字已经把九成的写作者干掉了 —— 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能够摆脱“临时抱佛脚”的窘境。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 知道自己要什么?
- 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可以联系老师在live中提到阅读应该特别关注文章中有无基本的事例支持,如果一篇完全用主观观点堆砌的文字老师认为其价值不大了。
文采方面判断
这里老师提出了以下两个要素最容易把握而且效用最高:
- 修辞
其中类比是最为推荐的。
- 韵律
文采提高是:“思考与习惯的结果”。果然是女王提到的“牛逼的道理前人们都讲过”,这里我想到的故事是“增敲月下门”...
格式化写作
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就说过一句话,不要看别人讲话怎么精彩,背后其实都是套路。
老师自己提到《七年就是一辈子》所有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
> 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 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 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 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 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 这个概念与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再联系到现在自由财富之路,清晰的套路!好的文章!
这段最后一句“怎样成为战友?只有主动贡献主动牺牲的人才可能有战友,才可能有团队 —— 否则都是早晚崩溃的团伙……”,让我想到目前我们这个微信群,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团队,而不是团伙呢?欢迎大家共同思考。
为什么写
笑来关注的是“读者在阅读后有什么变化”,并认为作者的风格是源自于:“每个貌似简单的选择,多维度最终叠加起来之后,就会形成所谓的“风格”。
我为什么要写
- 笔记的意义对于自己在于记录思考的过程
- 笔记对于他人并不在与更快的能汲取到原书的要点,而应该能通过和原书作者、笔记作者发生更多的思想碰撞。
希望和大家共同进步,下周见。